•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調音師

相關文章 8 篇
  • 《尋琴者》
    藝@書

    雪落無聲的哀傷情痕

    《尋琴者》以情傷為引,尋琴即尋情,彈琴更談情。在書中,郭強生操持節制且簡淨的語言,情緒沉著且飽滿,每個句子都彷彿雪適切落下,冷卻疼痛。他以愛情為覘孔,拉闊情感成像,悠悠敘述哀傷痛悔,每一個字,都是清楚深刻的單音音符,質感靜雅,不躁鬧,氣韻更貼合貫串全書的主題曲:拉赫瑪尼諾夫的〈無言歌〉。

    文字|董柏廷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維修師張朝任走在國家音樂廳「鎮廳之寶」——管風琴之前。
    幕後群像

    聽音微調 呵護四千一百七十二根管子

    造價高昂的管風琴,琴管的排列都是依建築而設計,所以每一座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管風琴的音樂廳或教堂,都會非常用心的維護。就讓為國家音樂廳擔綱管風琴維護工作的張朝任,帶領我們一窺這「鎮廳之寶」的神秘內裡,也分享他照料台灣多座管風琴的訣竅與有趣故事

    文字|李秋玫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艾馬爾說:「我是位音樂家,而鋼琴剛好是我的樂器。」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他」為琴狂 挑動微細完美的音符

    因為紀錄片《我為琴狂》而認識這位「龜毛」鋼琴家的觀眾注意了!艾馬爾本尊即將於十一月首度訪台演出,帶來他拿手的、而且跟別人不一樣的德布西,總是被誤解為印象樂派、又被演奏得朦朧無形的德布西,在艾馬爾手下則是「觀點清晰,而且充滿著生氣」!

    文字|李秋玫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達人

    調音師:兼顧內科、外科與心理的「鋼琴醫生」

    一路走來,我深深覺得,調音師就像是「鋼琴醫生」,調音是內科,外表維護是外科,同時還要身兼心理醫生懂得不同演奏家的需求及想法,有時還要撫慰演奏家緊張心情,並針對場地及鋼琴狀況,給予中肯適切的建議。

    文字|曾吉光、鄭淑瑩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達人

    如何成為一名調音師?

    要成為一名調音師,不一定要會彈鋼琴,但是必須學習鋼琴構造、基本樂理,以及最重要的「實作訓練」。另外,調音是一種必須與客戶面對面的服務工作,除了技術要純熟、服務要實在外,應對禮儀也非常重要。

    文字|曾吉光、鄭淑瑩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達人

    鋼琴大師,你的手指真是太神奇了!

    在我所接觸過的演奏大師中,攜備專用鋼琴巡迴世界的唯有霍洛維茲,其他則是「入境隨琴」,等於是每到一個新場地,就要習慣不一樣的品牌鋼琴,重新調整音色、適應觸鍵,用自己的手指力道及彈奏技巧,創造出理想的詮釋。有時當我坐在台下聆聽,都不禁為驚嘆著:「這是我剛剛調的琴嗎?」演奏家神乎奇技的手指,不但掩蓋了鋼琴本身音色的不足,甚至賦予更豐富巧妙的變化。

    文字|曾吉光、鄭淑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
    藝@電影

    金馬奔騰 馳騁舞台幕後

    十一月一到,又是每年影迷的朝聖大拜拜季節!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邀來幾部紀錄片,讓影迷可以看到燦爛舞台背後的藝術家與工作者秘辛,優美演出背後的血汗與人性。

    文字|田國平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能接觸各類名琴,與名音樂家交流,是劉嘉哲擔任調音師七年而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台前幕後

    鋼琴的親密愛人 音樂廳調音師劉嘉哲

    掌聲,永遠不屬於他;出場,也永遠只在「中場休息」時。調音師──一份寂寞卻富有的工作,劉嘉哲「坐擁」兩廳院二十四部名牌鋼琴,令人羡慕卻也有其辛苦的一面。

    文字|忽子言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