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我深深覺得,調音師就像是「鋼琴醫生」,調音是內科,外表維護是外科,同時還要身兼心理醫生——懂得不同演奏家的需求及想法,有時還要撫慰演奏家緊張心情,並針對場地及鋼琴狀況,給予中肯適切的建議。
調音師的私房秘笈
保養鋼琴三撇步:
1.常彈
2.每半年調音保養一次
3.置於獨立琴房,最適溫度24℃,溼度50~60度
我和兩廳院的「琴緣」結於十八年前,猶記當年音樂廳剛落成時,第一批共購進了四台史坦威(Steinway)、四台貝森朵夫(Bosendorfer),及一台貝希斯坦(Bechstein)鋼琴。這幾部世界名琴,歷經多位知名演奏家的欽點,奏出無數悠揚的旋律;而我所負責的調音工作,除了平日定期的鋼琴保養維修外,更多時間是與演奏家面對面實際討論,調出他們所要求的音準及音色,並隨時掌握演奏狀況,給予適時適當的支援服務。
為鋼琴家「調」出一台好琴
國家音樂廳內設有數間溫度24℃、溼度50〜60度的恆溫恆濕琴房,鋼琴妥善放置於內,不會過度熱脹冷縮或受潮,以避免木材變形或內部組件氧化、發霉,影響鍵盤靈活度及琴弦音質。國外演奏家抵台後,先到琴房挑琴,挑中後送至舞台試彈。一些要求較嚴謹的演奏家如普雷特涅夫,不只要求鋼琴音色要美,連鍵盤高度、琴槌打弦距離都有特殊的要求,等於要重新改造一台琴。調音師必須在彩排前,摸清楚每位大師的彈奏習慣及性格脾氣,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
鋼琴調音其實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調音」,藉用專業示波器或官能聽覺判斷音準與否,再以調音栓拉緊或放鬆琴弦,調整震動頻率;二是「整調」,處理鋼琴鍵盤的靈敏度及平衡性,避免鍵盤按下卻無法彈起,或是發聲緩慢的情形;三則是「整音」,要將每根琴弦的音量及音色調整一致。身為一名專業調音師,必須專精鋼琴結構、基本樂理,以及精細的調音修護技術,且必須在一個半小時內,處理好所有鍵盤及琴弦,是一項極需專注力、耐心,以及經驗累積的工作。
身兼內外科與心理的「鋼琴醫生」
一般演奏家最重視的是「音高」(pitch)。以正規的八十八鍵鋼琴來說,調音時,先將第四十九鍵的A音(也就是中央Do往上的第六個音La)調至國際標準440Hz(赫茲,聲音每秒震動的頻率單位);然後再以A音為基準,調整音階內的其他十一個音,再逐漸調整上下音階。這套調音方法是根據巴赫《十二平均律》所訂出的。由於有些演奏家認為頻率越高,琴音的穿透力會更完美,所以現在音樂廳的琴幾乎都是調至442Hz;有些歐洲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時,甚至調到444Hz。事實上,琴音的飽和度和琴槌的磨損狀況也有絕對關係,新琴通常聲音比較悶,多彈聲音才會越來越亮;老琴則由於使用過度,可能導致琴槌爆裂,需要更換整修。
很多人都好奇,調音師是不是都要會彈鋼琴?答案是「不一定」!包括我在內,十之八九的調音師其實都不會彈琴,很多人的音感也是後天訓練出來的。一路走來,我深深覺得,調音師就像是「鋼琴醫生」,調音是內科,外表維護是外科,同時還要身兼心理醫生——懂得不同演奏家的需求及想法,有時還要撫慰演奏家緊張心情,並針對場地及鋼琴狀況,給予中肯適切的建議。
鋼琴如人體,需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治療照顧
例如去年李雲迪來台灣巡迴演出時,他的父親要求必須有一位專門調音師隨行,我很榮幸地接下這個工作。從國家音樂廳出發,到各地的文化中心,演奏家等於永遠在面對陌生的鋼琴及場地,這時候調音師就成了最好的諮詢對象;除了有效率地將鋼琴調整至最佳狀況外,燈光照射距離是否影響鋼琴溫度、布幕位置是否會吸音、反響板位置如何調整,也是調音師要顧及的層面。
鋼琴其實就像人體一樣,需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治療照顧,才能永保最佳狀態。我曾經遇過一個客人,以為蓋上布套,並且盡量不彈奏,就是對鋼琴最好的保存方法,結果調音時一打開琴,裡面爬滿了白蟻,蛀得幾乎都要垮掉了,最後只好整台燒掉。一般來說,鋼琴最好能放置在獨立琴房內,以便控制溫溼度,這點音樂廳實行得很徹底,一般民眾若家內空間許可,最好也規劃出獨立琴房,盡量多彈奏,並每半年固定調音檢查,才是正確的鋼琴保養觀念。
口述|曾吉光
紀錄整理|鄭淑瑩
曾吉光
專業鋼琴調音師,工作經歷三十年。
負責兩廳院鋼琴調音工作長達十八年,曾為阿胥肯納吉、普雷特涅夫、李雲迪等國際知名演奏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