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到,又是每年影迷的朝聖大拜拜季節!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邀來幾部紀錄片,讓影迷可以看到燦爛舞台背後的藝術家與工作者秘辛,優美演出背後的血汗與人性。
2010金馬國際影展
11/4~18 台北:新光影城、國賓微風影城、國賓長春影城
INFO www.goldenhorse.org.tw/ui/
《楚浮vs.高達》Two in the Wave
11/12起 台北光點
INFO www.j-ent.com.tw/
今年的金馬國際影展,片單數量再次創下新高,二百多片也讓影展介紹手冊成為歷年最厚的一冊,在這邊將介紹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影片。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se: The Paris Opera Ballet這部記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點點滴滴的影片,長達一百五十九分鐘,由八十歲的美國紀錄片導演佛瑞特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執導,他在一九九五年以美國芭蕾舞團ABT為背景,拍攝了Ballet的紀錄片,記錄舞團的台前幕後,排練、彩排、演出及相關技術人員的軼事。本片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席舞星現身演出,深入透視《天鵝湖》、《仙女》等作品,展現這個從法皇路易十四創立迄今法國歷史最悠久芭蕾舞團的當今風貌,從紐瑞耶夫到現役總監碧姬.拉菲芙荷(Brigitte Lefèvre),以及意外記錄到三百五十年來唯一一次的大罷工。
舞台幕後的傳奇
九歲考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十六歲被DG唱片簽下的天才鋼琴家郎朗,上個月才在台北開完音樂會,卻在《我為琴狂》Pianomania一片中擔任配角,而主角是「史坦威鋼琴」駐維也納首席調音師史蒂芬.克努佛(Stefan Knupfer)。這部片當然不只讓我們認識調音師的工作,知名的鋼琴家如布蘭德爾、艾瑪德、郎朗等,都少不了他;重點在於這位主角,是一位追求完美琴音的「琴癡」,同時還擅於跟鋼琴「調情」,臥在地上反手彈琴、用電扇來拉小提琴、把鋼琴腳變裝成小提琴…,奇招異想總讓人耳目一新。全片在維也納拍攝,市區各個表演廳,如「演奏大廳」、「舒伯特廳」、「莫札特廳」等均收錄其中。
《麥可尼曼的音樂旅程》Nyman in Progress記錄了英國電影配樂大師麥可.尼曼的故事。他與美國極簡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齊名,同樣作電影配樂與音樂創作,但提到他自然會想起彼得.格林納威的電影,而看格林納威的電影,也絕對會被其中不斷重複的極簡音樂吸引。片中介紹尼曼的創作生活與演出,日常生活與友人訪談,揭露這位天才配樂家不斷追求創新、飽受爭議又充滿驚奇的藝術家生命。
台灣新勢力單元中楊雅喆的Rehearsal,以廿三分鐘的篇幅,描述一齣舞台劇的彩排之夜,戲裡戲外的危機不斷被引爆,以前輩劇場老師丁洪哲創立的淡江實驗劇場為背景,當年他的課程守則鐵如軍紀;如:「期末繳交的劇本中,不得有任何角色姓丁;若有觸犯,一律死當!諧音亦同!!!」彩排之夜是學生受虐的最高潮:他們將被怒罵、斥責直到痛哭流涕為止。不同的是,丁某過世十五年了,現在輪到他們來顛覆調侃當年的回憶,同時劇中的「惡人」就姓丁。
新浪潮中的友誼惡浪
一樣要看藝術家的幕後秘辛,還有一部片不可不看。今年是法國新浪潮五十週年,片商引進的奇片《楚浮vs.高達》,為我們揭露了楚浮與高達從莫逆之交到水火不容的傳奇友誼。高達大楚浮兩歲,當楚浮拍了《四百擊》,高達立刻讚譽為「新時代的來臨」,接著高達拍《斷了氣》、《狂人皮耶侯》,楚浮同樣用最高級致意,這是新浪潮的蜜月期,但日後翻臉時,這兩位全法最優毒舌影評,各自展現尖酸刻薄的評論本性。一九六○年代起,高達的電影語法是:革命,戰鬥,批判;楚浮則沈浸於通俗大眾的愛情,一九七三年高達看完楚浮的《日以作夜》,勃然大怒寫信惡評,楚浮也按捺不住,以憤怒的情緒回了二十頁的信,這一段友誼從此變質,到楚浮去世都未和解,電影帶我們回顧歷史現場,透過珍貴的文獻與訪問片段,將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通通攤在電影中。
文字|田國平 「貧窮男部落格」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