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
-
紐約
美國經濟雖長旺 管絃樂團勞資糾紛仍不斷
近幾年來,美國的管絃樂團時不時就傳出財務危機,或引爆勞資糾紛,即使美國經濟經過有史以來最長的熱火期,問題並沒有好轉,如芝加哥交響樂團在今年三、四月間,發生了近兩個月的罷工,而巴爾的摩交響樂團也從六月起因合約談不攏而取消演出。可見樂團的經營危機,不只是大環境經濟因素,還有許多深層的問題。
-
紐約
看戲人次年年創新高 東尼獎自怨沒人看戲為哪般?
今年的第七十三屆東尼獎頒獎典禮在十月六日舉行並進行電視轉播,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開頭的十分鐘唱跳秀,熱熱鬧鬧地「求觀眾來看戲」,問題是百老匯上一季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季高出十分之一,觀眾人數比前一季高整整一百萬人次,為何東尼獎會有如此的「自卑感」,硬是要與電視節目比人氣?
-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
紐約
全新藝術中心「棚屋」開幕 多元形式的育成基地
位於紐約曼哈頓Hudson Yard地區,歷時十年興建的全新藝術中心「棚屋」,終於在上月初開幕。這幢藝術中心從設計到興建都備受矚目,藝術總監普茨將之定位為無藝術類型限制、只呈現新作品的場所,從第一個月開幕節目的多樣性就可以看出其企圖心。但日後如何持續以作品吸引觀眾上門,也是「棚屋」未來的重大挑戰。
-
紐約
舞台上的兒童角色 誰來演出費思量
兒童演員或許是票房保證,但他們上台呈現寫實演出是否適宜?近期有幾齣戲劇都由成人演出兒童角色,因為劇情採回溯架構,所以成人演員能在回溯段落扮演兒時自己,不用改換裝扮聲音,時間的距離提供不同的看法,而這段距離就從演員的相貌與他們所代表的角色年齡差異表現出來。但也有作品直接讓兒童演員上台演出,呈現不同效果,但怎麼用才能安全過關,也令人頗費思量。
-
紐約
跨尺度笑話之後 單人喜劇演員還能「自新」?
建基於表演者生活的「單人喜劇」,難免有玩笑開過頭的時候,尤其這兩年反性騷議題備受關注,以往一些超越尺度的言論被挖出,也讓這些表演者的生涯生波,如被拔除奧斯卡主持棒的諧星凱文.哈特、被解除《星際異攻隊3》執導工作的詹姆斯.岡恩、諧星Louis C.K.等。台上的笑話或許有當下情境之必要,但表達「改過自新」的表演者,之後是否還能登台呢?
-
紐約
全息投影表演技術精進 讓卡拉絲還魂登台
這是歌劇女神卡拉絲的演唱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她娓娓唱來,那一個個鮮活的《托斯卡》、《諾瑪》、《馬克白》、《卡門》女神還魂了嗎?不是的,這是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製作的演出,為了重現卡拉絲本尊,製作單位克服許多困難,讓去世四十年的女高音再度高唱。
-
紐約
MeToo風波愈演愈烈 表演藝術圈「下重手」處理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
紐約
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 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白老匯
族群認同是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一向關心的主題,近期她的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百老匯,也讓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百老匯的亞裔女劇作家。《白》劇戲如其名,是一個白種異性戀男人的故事,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美國白種直男的優勢。
-
紐約
同志劇場三經典 同步紐約搬演引發話題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
紐約
數字解碼百老匯表現 營收雖好、創作力卻弱
今年的東尼獎在六月初頒發,也正是時候回顧紐約劇壇過去一年表現,這次讓我們透過幾個數字,來一窺其中奧秘。十七億的營收,是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個劇季;今年有東尼獎提名資格的音樂劇和話劇總數只有卅部,遠低於前兩年雖然票房收入增高,但創新作品量卻降低,觀眾人數也只微幅上升,令人擔憂持續依賴商業性作品,會不會是飲鴆止渴,終將造成藝術活力停滯?
-
紐約
普立茲音樂獎打破傳統 首度頒給流行樂界創作者
向來得主以古典樂創作者為主的普立茲音樂獎,今年打破傳統,首度頒給來自流行樂界的創作者饒舌歌手肯卓克.拉瑪,震撼了樂壇!評委還特別公開解釋,普立茲獎對音樂的界定,從來就沒有分類別,有人認為這可視為普立茲獎對黑人音樂的肯定,但也有人認為拉瑪不需要普立茲獎來錦上添花,反而是普立茲獎想要借拉瑪自抬身價,增加大眾對其的認同。
-
紐約
女性作曲家 只能是樂季中的「關鍵少數」?
各大樂團新樂季節目公布後,女性作曲家作品被忽略的問題又浮上檯面。如芝加哥和費城交響樂團、克利夫蘭樂團完全沒有女性作曲家作品,相較之下,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等還算有安排。整體說來,女性作曲家的作品被演出的比例還是遠遠低於男性,而從過去十年的普立茲音樂獎得主裡,有四位是女性來看,藝術水準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樂團的節目單上總是罕見女作曲家名字的問題。
-
紐約
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 從新樂季看未來
紐約在地最受矚目的兩大音樂團體紐約愛樂與大都會歌劇院,近期都宣布了新樂季(2018/2019)的節目,前者的領導班底全新上任,在地人不太熟的新音樂總監與捲土重來的新總裁,透過「在地性」的節目安排要與紐約人拉好關係;後者則因領軍四十年的列汶身體狀況、性醜聞等問題被開除,新任音樂總監聶切-瑟昆提早接棒,人事更迭比節目更受矚目。
-
紐約
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 接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藝術總監
以主辦紐約最重要藝術節「下一波藝術節」而知名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月宣布將由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接任下一屆的藝術總監。白登最廣為人知的製作成就就是花了近廿年把音樂劇《搖滾芭比》帶上百老匯,另外他也有豐富的各類藝術節策展經驗,而要帶領「下一波藝術節」這個曾將眾多大師介紹給新大陸的藝術節,他未來的地位動見觀瞻,將面臨的新挑戰也不容小覷。
-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
紐約
性騷風暴繼續延燒 大咖表演藝術家也上榜
美國性騷擾風暴繼續發燒,各行各業有許多大咖紛紛被揭露真面目,上個月紐約表演藝術界也清算了三位名人:指揮家列汶、劇作家霍洛維茲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馬汀。前兩者都被指控多年前藉勢騷擾青年男女,後者則遭舞者控訴施以誘惑或暴力。事情揭露後,三人皆被合作單位中止合作並進行調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讓炫目燈光音樂 帶你遙想宇宙星光
紐約光害嚴重,抬頭也很難看到星星,不過三月份的兩檔演出,卻是透過炫目的音樂燈光秀,讓人體會遙想宇宙之遼遠無垠。選自前衛作曲家史塔克豪森歌劇《光》的《八聲道》,透過音響與光線的變換引導人去沉思冥想;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出的《天象館》則以五彩燈光搭配音樂,讓聽者如置身流行演唱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同志題材掀熱潮 豐富多樣兼具歷史景深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紐約本來就是美國同志運動的大本營,劇場界又是對同志比較友善的地方,紐約甚至每年有專門的同志戲劇節(HOT!),同志戲何奇之有? 然而這場同志熱,並不是在小眾的同志劇場裡演出,也不是有人刻意規劃,想抓住的觀眾群,顯然也不止於同志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的多樣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城市
紐約-爵士樂迷的朝聖之都
說到爵士,你會想到哪個城市?當然是紐約!如果說紐奧良是爵士樂的原鄉,紐約就是它揚名立萬的超級舞台,艾靈頓公爵、菜鳥帕克、邁爾斯.戴維士幾乎每個爵士樂史上的大名家都在這裡發展演出成名。紐約市見證了爵士樂的起承轉合,並讓爵士樂的每個腳步留下清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