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三部經典同志戲今年重回百老匯,包括《美國天使》。(Brinkhoff & Mögenburg 攝 主辦單位 提供)
紐約

同志劇場三經典 同步紐約搬演引發話題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這是三個紐約同志的故事。

第一個是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給他們其中一個慶生,在幾杯雞尾酒下肚後,他們開始吐露真心,原來在表面的光鮮下,他們並不快樂,因為他們並不能完全過著光明正大的同志生活,要尋找真愛就更加困難了。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七○年代末,一對男同志伴侶,為了領養小孩,換了個大點的公寓,但在搬進新家的晚上,其中一人在街上被仇視同志的流氓毆打致死。

第三個故事是在一九八六年,在一個變裝皇后的喪禮後,一個愛滋病患向他最好的朋友吐露,有個天使穿牆進入他的公寓,告訴他因為我們社會不斷演進太快了,以至遭上帝離棄,得愛滋病的人是今世的先知,他們的責任是告知世人,如果想要重回純真的年代,我們需要停止遷移、停止進步。

最具時代意義的三個同志劇作

這三個故事是出自美國劇場界最具時代意義的三個同志劇作,第一個是一九六八年在外百老匯首演的《樂隊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第二個是一九八二年在百老匯首演的《同性三分親》Torch Song Trilogy,第三個是在九○年代初由舊金山來到百老匯的《美國天使》Angels in America。巧合的是在今年,它們都回到百老匯。《天使》是移植倫敦的製作,《同性》是去年外百老匯獲好評而升級,《男孩》則是由金牌電視製作人Ryan Murphy推動,網羅了一票當紅而且都是出櫃的男明星演出,包括Matt Bomer、Jim Parsons和Zachary Quinto。

這三齣戲同時上演,引起不小的話題,因為在同志藝術史上,它們的經典地位是無庸置疑的。《男孩》的原始製作演出超過一千場,觀眾包括紐約藝文影視名人,是第一齣描寫同志生活獲主流社會熱烈回應的舞台作品。《同性》當年獲得兩座東尼獎,捧紅了劇作家和男主角Harvey Fierstein,把變裝秀從同志圈帶進主流社會。《天使》更不用說,不僅是同志經典,也是美國劇場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劇中反映的時代,在美國廿世紀後半的同志運動史上也很具代表性。《男孩》是在當代同志運動覺醒的「石牆」暴動(1969)前,同志在紐約,或許不再過著完全隱密孤立的生活,只能靠耳語暗號來辨認彼此,但法律及社會歧視仍是很真實的威脅,這表示不管他們私下如何認同自己的性取向,在公眾場合仍要擺出「直」的樣貌,否則就要忍受嘲弄乃至迫害,這自然會減低了他們的自尊。

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同性》故事發生的八○年代正是美國平權運動、反權威、性解放的時代,劇中主角是個男扮女裝的表演者,或許只能算是社會邊緣人,他本人對同志運動也沒有很大的興趣,但他多少也享受到整體社會開放的好處,包括可以領養小孩。當然這不表示他的生活是完美的,愛人成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而他沒有法律容許的權利去哀悼他,顯示了平權不光是口號,而是因為他們可以影響到同志的生活。

但這些到了九○年代就完全改變了,愛滋病成為同志最迫切的問題,而且是生死相關,不容再隱忍等待。愛滋對同志的自我認同及社會對其的看法,帶來巨大的改變,這正是《天使》所反映的。

然而這三部戲呈現的,都是紐約白人男同志的聲音,也引起許多質疑: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他們的故事不是完全沒有,Lisa Kron改編Alison Bechdel的Fun Home甚至得到東尼獎,Tarrell Alvin McCraney(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編劇)和Robert O'Hara都有描繪黑人男同志經驗的劇作。同志劇場的多元化,雖然還有長路要走,起碼已經有了開了頭。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