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復興劇團

相關文章 10 篇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復興劇團《紅娘》、《群英會》

    成立三十四年的復興劇團,爲推廣傳統戲曲之美,常赴全省各地區及校園做推廣、示範演講。三月份復興劇團將推出由朱民玲、趙揚強擔綱的《紅娘》、及趙揚強、王勝全、謝復靑演出的《群英會》,二場皆爲免費演出。《紅娘》是演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中偶遇相府千金崔鶯鶯後一見傾心;在侍女紅娘穿針引線下,兩人終成美眷的故事。《群英會》則是關於三國時魏蜀吳對峙,曹操領兵直逼東吳,周瑜因此和蜀漢諸葛亮聯手共思對策,霎時群英會聚,瑜亮鬥智的故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國光劇團的《媽祖》採神話劇類型,但又強調了人性。
    焦點

    台灣京劇新風情

    無論是本土民間故事或是世界文學,大陸嫻熟的編劇技巧加上台灣的多元創意,都展現了戲曲界可以朝「永續經營」之路邁進的條件。少了點傳統「京味兒」的京劇,如果可以多了點吸引觀衆的趣味,那麼,美學形式的調和將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文字|蔡依雲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文字|平路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復興劇團搬演《阿Q正傳》旣有解嚴新意及時代意義,吸引衆多靑年觀衆入場。
    十年演藝

    曲滿戲足癮到頭 戲曲十年路

    從一九八七至九六這十年間,在禁制中解套的傳統戲曲各劇種,再度肆放活力。傳統演示者愈形精練,現代演示者更加多元精緻,曲樂更加豐富。加上大陸團頻頻登台,老戲迷連連沉醉在流派藝韻中,好不滿足。光復之初及遷台初時的熱絡氣氛,依稀再現。

    文字|胡惠禎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復興劇團搬演《羅生門》,並沒有亦步亦趨緊隨原著架構,或只想嘗試「戲曲電影化」。
    戲曲

    竹林中的探險 觀《羅生門》戲曲演出

    《羅生門》令戲曲界欣慰的是 傳統的表演藝術在此並沒有被 完全捨棄,京劇演員可以盡情 發揮自身數十年技藝磨練的成 果,然而,筆者在爲水袖、蹻步熱烈鼓掌的同時,思考的卻 反而是:鑼鼓配合下如此形象 化、外化的表演程式到底適不 適合《羅生門》?如此熱烈熱 鬧的氣氛是否直接影響這齣戲 的風格?

    文字|王安祈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這次演出的表演程式問題,引起多種討論。
    座談會

    得其「門」而入?

    復興劇團推出的新編戲《羅生門》,嘗試探索跨文化美學、劇場形式融合、意識形態的開發等種種可能,週末傳統戲曲劇評會由這些面向出發, 激盪了「現代京劇如何變化」的討論話題。

    文字|沈惠如、何惠麗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遷台初期顧正秋所率領的「顧劇團」培養了不少本省籍戲迷。八十三年歲末,顧女士並與辜振甫同台推出《王昭君》、《借東風》等歷久不衰的老戲。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文字|王安祈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復興新編《潘金蓮》著力描繪在男權社會中被扭曲犧牲的女子。圖爲朱民玲所飾潘金蓮。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

    文字|陳怡眞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相對於潘金蓮的坦然示愛,打虎英雄武松(丁揚士飾)欲拒還迎、天人交戰,改寫梁山好漢大義凜然的刻板形象。(復興演出)
    戲曲

    放不大的小脚 潘金蓮的前世與今生

    「上崑」呈現出的依然是明代那個「千人騎、萬人斬」的淫婦,如果這是潘金蓮的前世;那麼,「復興」新編的敢做敢當、剛烈的俏佳人,則是潘金蓮的今生。然而,《潘金蓮》雖是演出了驚世駭俗的悲劇,卻依然掉進由男性觀點來塑造和譴責的三寸金蓮規範中。

    文字|李孝悌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徐九經在舞台上幻出多個自我,強調他不知何去何從的內心掙扎。
    回想與回響 Echo

    《徐九經升官記》觀衆回響

    由復興劇團演出的《徐九經升官記》十一月二十八到三十日在國家劇院引起觀衆的熱烈反應,已定於本月七到九日加演三場。本刊搜集了一些現場觀衆意見,以饗讀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新加坡

    多個實驗性創作平台激盪繽紛創意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