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殷巴爾將再續任3年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宣布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將自今年8月續任,任期自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宣布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將自今年8月續任,任期自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
台灣的交響樂圈有種凝滯的氛圍,也和歐陸樂壇如隔層紗:古典樂作為自西方移入的文化藝術,台灣似乎尚未完全找到屬於己身的定位與能動性。
去年八月接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殷巴爾,以系列馬勒交響曲音樂會讓台灣樂迷心醉神馳,雖然後續演出因武漢肺炎取消,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大師欣然重返,與優秀台灣音樂家小提琴家曾耿元、曾宇謙與女中音翁若珮合作,與TSO推出五場「大師系列」音樂會,呼應了團長何康國提出的「大地之聲」、「在地能量」和「面對疫情」三大主題。
二○二○下半年的新樂季,北市交將以「大地新聲」為主題,尋求與國際級台灣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共同演出,以大地回應世界、以在地呼喊國際,推出包含音樂劇場、大師系列、名家系列、附設團星光系列和室內沙龍等豐富多樣的演出。開季重頭戲是音樂劇場「燈.影」,新生代指揮家吳曜宇將和北市交合作,首演潘皇龍的管絃交響協奏曲《大燈對》,並邀請丞舞製作團隊一起隨音樂起舞。雖然國際疫情嚴峻,北市交仍將力邀首席指揮殷巴爾大師與長號暨指揮家林柏格來台,一解樂迷之渴。
由於殷巴爾在國際樂壇的高知名度,隨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揮新聞的發布,讓北市交在國際樂壇被報導,增添樂團不少知名度。藉著馬勒的三首交響曲,殷巴爾激發出樂團原有的深厚底蘊,讓老一輩愛樂者找回了久違的北市交,讓年輕一代驚訝地發現,台北還有另一個交響樂團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將馬勒演得那麼好。殷巴爾攜手北市交,「英雄再起」應是可期待的。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二○一五年與二○一八年,指揮家殷巴爾兩次與北市交合作,聽眾們都還記憶猶新。二○一九年三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正式宣布由他接任首席指揮,並敲定在二○一九年下半年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粉絲們歡欣鼓舞。雖然樂迷對殷巴爾的錄音,特別是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灌錄的馬勒全集都不陌生。但能夠讓大師長時間至本地耕耘,卻是難能可貴。在演出前,本刊特別與殷巴爾進行訪談,除了讓聽眾更了解這位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對於指揮、對於作品與對於新任務的看法。
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的李行,將迎來人生的第九十個春天。從影已逾七十年的他,歷經五十二部電影作品,對華語電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六月底,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演出「行影玖拾─李行電影音樂會」,回探李行電影作品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讓觀眾藉此回味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電影世界。
在西班牙當代最重要的指揮家荷西.龐斯指揮下,TSO將在五月初演出「Aranjuez!西班牙的呼喚」音樂會,將演奏兩套法雅的代表作,此外也有羅德利哥、圖里納等西班牙作曲家充滿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以及法國作曲家拉威爾以西班牙舞曲素材寫作的〈小丑的晨歌〉,大師手下的經典詮釋與濃烈的西班牙風情相互激盪,精采可期!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主修大提琴,作曲家李欣芸卻不願只停留在原來的世界,她選擇浸潤在跨界音樂中,享受創意爆發、自由自在的氣氛,衝撞、激盪、交流她追求的,其實是所有感官的刺激。愛拍照、愛美食、愛香味,都跟愛音樂有關,用各種感官體會的,最終都融合成她的音樂養分。而最讓她感受深刻的,還是孕育她的家鄉土地,長於台北的她,也透過創作來寫出對台北的深刻情感,把曾經感動她的景點,化為音符
一九六九年創團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歡慶五十周年,特別邀請與樂團素有淵源的旅美作曲家溫隆信,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藍圖,為樂團創作一首《臺北交響曲》,序曲加上五個樂章,全曲長達八十五分鐘,花了九個月時間精心雕琢,溫隆信融入了噶瑪蘭族歌謠,更加入了客家、福佬中的歌仔戲、南北管動機,溫隆信說:「整部作品可說是一部台灣交響樂重要的歷史!」
今年適逢五十周年團慶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接續前一樂季「臺北.文藝復興」的精神,延續探索在地文化的當代元素,特別以「亞洲本色」為主題,安排具亞洲背景且活躍於國際的指揮家、演奏家及作曲家齊聚於新樂季的舞台,包含KBS音樂總監優爾.列維、日本桂冠指揮家尾高忠明、上海愛樂藝術總監張藝、長笛演奏家瑪麗娜.碧芝莉妮等。另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層觀眾族群企畫的各種系列,曲目包含膾炙人口的古典音樂、兒童音樂劇、還有早期國語經典歌曲等,將以全然不同面貌、形式展現,創造出與民同「樂」的歡樂氛圍。
蕭斯塔可維奇在史達林時期被監視與軟禁,無法按照自由意志創作,因此在此曲中暗藏DSCH,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創作,由經歷過蘇聯時期的小提琴家娓娓道來,霎時令人陷入悲傷、苦悶的情境。這場音樂會是凡格羅夫在台演出中最精采的一次,然而一首成功的協奏曲演出,不僅要優秀的獨奏家,亦要盡全力配合的樂團,指揮也展現深厚的功力,因此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音樂會。
〈綠島小夜曲〉過去總被誤解為政治受難者的心境,但事實上卻是一首美麗的情歌,由音樂家周藍萍寫給妻子的定情曲,優雅的歌詞與琅琅上口的旋律,在台灣傳唱至今逾一甲子。這位傳奇音樂家的作品不但橫跨了台灣、香港兩地的流行音樂界以及電影界,最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莫過於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惜他英年早逝,即便作品傳頌不歇,「周藍萍」之名卻逐漸被淡忘;直到近年,在音樂學者沈冬教授、周藍萍女兒周揚明等多位努力下,完成了生平及音樂研究,以及紀錄片的拍攝,「周藍萍」這個名字才被重新喚起,連結起大家的記憶。 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重啟台北市音樂季的第一年,以「聲情詠戲─周藍萍的臺灣小夜曲」演唱會作為樂季壓軸,向周藍萍致敬。為此本刊特邀沈冬教授撰文介紹,在音樂會演出之際,讓讀者近身了解這一位從古典跨入流行、開創新世代的音樂先驅。
自二○一三年接任TSO首席指揮的吉博.瓦格,即將在十二月底卸任。對樂團來說,六年來他帶給了樂團豐厚的刺激與鼓舞,此刻回顧所有訓練與要求,其實都成了樂團面對未來最好的後盾。在團員心中,瓦格曾經帶給他們什麼呢?本刊特地訪問樂團首席姜智譯與大提琴首席簡荿玄,分享這位世界知名的匈牙利指揮一路帶給樂團的禮物。
格林童話中的〈前進布萊梅的樂手〉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描述各有困境的一群動物組成的樂隊,試圖到大城市中尋找自己的幸福未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以音樂劇場形式,把這個寓意深遠的趣味童話搬上舞台,除了交響樂團,還有來自街舞、特技、劇場、現代舞等背景的設計與表演者,並邀到客語歌曲創作者黃連煜原創劇中歌曲,擔任說書人一角。
從小被視為小提琴神童的凡格羅夫,音樂事業一路順遂,卻在聲望如日中天之時,因肩傷惡化被迫暫別舞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四年的沉潛,讓他有機會調整生活腳步,重拾兒時夢想,學習指揮,成為一個更加豐富而全面的人。對凡格羅夫而言,從獨奏家跨足樂團指揮,讓他學會跳脫協奏曲主奏者的自我中心,轉而從指揮的角度來思考樂團與獨奏者應如何協力合作。十二月將再度訪台,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他拿手的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凡格羅夫將帶來如何深刻的樂音,也讓樂迷引領期待。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在十一月初,邀來兩位當代大師俄國指揮家阿雷席夫與克羅埃西亞法國號演奏家弗拉特科維茲,與樂團同台演出,這個難得的組合將演出的是廿世紀初兩位大師的經典之作,包括理查.史特勞斯年少與晚年的作品,還有史特拉溫斯基讓大家如雷貫耳的前衛之作《春之祭》,當代大師與劃時代的大師巨作,這場交鋒,可說讓樂迷萬分期待!
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而演出的「百年時空逆旅」音樂會,節目設計上特別回探台灣音樂百年發展脈絡。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這場音樂會上半場還原當年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編制、曾演出的曲目,回顧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發展,下半場則演出由旅美作曲家張玹從後設角度切入歷史,將日治時期的台灣民謠、流行音樂等作品為新創音樂素材融入新創管絃樂曲《1931》中。
知名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的鋼琴協奏曲之夜,將與愛沙尼亞指揮家格列茲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的《蕾奧諾拉》序曲第三號與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從古典創新到現代懷舊,葛莉茉將讓樂迷聆聽兩位音樂巨人的美麗與哀愁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