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家林易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參與協奏曲演出並與樂團共同打造「夏日音樂漫步」室內樂系列演出。(李秋玫 攝)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

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

【2025 TSO 夏日音樂漫步】TSO、林易與好朋友們─德法篇

2025/8/15  19: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2025 TSO 夏日音樂漫步】莊東杰、林易、賈基夫、莫羅與TSO

2025/8/17  14:30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2025 TSO 夏日音樂漫步】TSO、林易與好朋友們─俄國篇

2025/8/20  19: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2025 TSO 夏日音樂漫步】TSO、林易與好朋友們─德奧篇

2025/8/22  19: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林易將與小提琴家斯蒂凡.賈基夫(左)、大提琴家艾德加.莫羅(中)合作,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由莊東杰(右)指揮。(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與音樂好友共演貝多芬經典  「好朋友系列」以室內樂連結世界

在8月17日的協奏曲演出中,林易將與小提琴家斯蒂凡.賈基夫(Stefan Jackiw)、大提琴家艾德加.莫羅(Edgar Moreau)合作,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由莊東杰指揮。這場合作可說是頂尖青年音樂家的一次絕佳匯聚,林易表示:「協奏曲是由我跟小提琴家賈基夫及大提琴家莫羅一起演出。前者是在美國曼尼斯音樂院任職,後者則是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兩位獨奏家都是我各自合作過的演奏家。」他強調,這樣的組合將帶來新世代音樂的力量與感染力。

除了協奏曲演出,林易也主導規劃「好朋友系列」室內樂活動,邀集多位活躍於歐美樂壇的音樂家來台,包括去年合作過的小提琴家鮑里斯.博戈洛托(Boris Borgolotto)、趙珍珠(Jinjoo Cho)、大提琴家莫羅,以及今年新加入的小提琴家賈基夫、中提琴家亞德里安.拉.馬爾卡(Adrien La Marca)、大提琴家麥克斯.蓋斯勒(Max Geissler)。

林易指出:「這些音樂家願意一起合作來幫忙我建立這個『音樂社群』(Music community),這是很重要的。」他更表示:「觀眾來我們的音樂會,就會發現我們的能量是很不同的,沒有傳統的束縛,跟觀眾的親密度會比較高!」

他也分享策劃初衷:「這兩年擔任TSO駐團藝術家,有了和以往鋼琴家身分截然不同的體驗,在與國際音樂好友討論曲目的過程中,藉由各種室內樂組合得到更多音樂的可能性與想法,也感受到音樂連結彼此、連結聽眾、連結世界與台北。」林易表示,從鋼琴家到策展人的角色轉換,讓他體會音樂合作的不同層面:「室內樂就是大家一起互動,一起把音樂表達出來,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概念。這非常重要,學鋼琴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比較沒有跟樂團一起的機會。」他也期許能藉由這些活動,培育更多台灣年輕音樂人才,「我對教育還是非常有熱情的,很重要的就是邊做邊學,台灣有些好的學生,可惜沒有很多表演機會,我覺得能夠帶給這些年輕人一些互動,也是很好的事情。」

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廣告圖片
臺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與臺北音樂廳外觀示意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從室內樂構想到音樂廳願景  打造城市音樂節新基地

林易所策劃的演出,靈感來自他多年參與歐美音樂節的經驗。為了實踐這樣的音樂社群理想,林易進一步提出夢想:「希望未來的『夏日音樂漫步』能發展為為期兩至三週的『國際夏日音樂節』,在未來的『臺北音樂廳』舉行,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參與。」對他而言,一個理想的音樂節不只是演出,更是一種文化交流與人際連結的實踐場域。

這樣的願景,也突顯出台北市長年以來面臨的硬體挑戰——缺乏一座適合室內樂與中型音樂節演出的場館。林易指出:「在台北的音樂廳不是過大就是過小,沒有中型的規模,一個音樂節就是需要跟當地的觀眾及音樂家有連結,在這當中,觀眾可以更認識音樂家。」而計畫中即將興建的「臺北音樂廳」,正可補上這個缺口,TSO團長郭佩瑜表示:「我們現在有新的契機,市政府已經同意追加預算,也確定額度了。如果順利的話,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包,明年就可以開始蓋了。」未來,臺北音樂廳將成為TSO與國樂團的常駐場地,更可能為台北打造一個與國際音樂節接軌的理想平台。

這項願景的推進,不僅是一場空間與藝術的更新,更是一次音樂世代的融合與延續。在林易與TSO的共同努力下,「夏日音樂漫步」不只是節目策劃,更是對未來城市文化形貌的回應。當一座中型音樂廳成為可能,當城市有了承載國際音樂節的平台,台北不再只是演出的地點,而是能夠培養連結與孕育創意的土壤。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24 ~ 2025/10/24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