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川俊夫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家交響樂團(NSO)日本巡演:東京第三站
首度登上東京三得利音樂廳 揮灑三世代台灣作曲家璀璨樂章
2025年6月2日晚間,國家交響樂團(NSO)首度登上日本最具指標性、享譽國際的東京三得利音樂廳(Suntory Hall),以一場充滿「台灣味」的音樂會向日本觀眾展現台灣文化的深度與多元。這場曲目橫跨古典與當代、貫穿多元文化記憶的音樂會,不但呈現出台灣在地記憶與國際語彙交織的聲響風貌,更是一次以音樂為橋梁,深情傳遞台灣故事與價值的文化之旅。 本場音樂會隱含著許多的「第一次」:NSO首次登上三得利音樂廳、作曲家陳可嘉合唱新作《家的呼喚》首演,以及金希文第五號交響曲向李登輝總統致敬第三、四樂章首次於日本公開演出。從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到當代台灣原創作品,加上安可曲演出前輩作曲家蕭泰然《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3個世代作曲家的作品並列舞台,象徵著台灣音樂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名人齊聚 見證台灣音樂力量 音樂會吸引眾多日本政界、藝術界、文化界人士,且包括超過10位的日本國會議員及多國駐日大使館代表雲集,充分體現NSO的國際影響力與音樂的跨界魅力。特別的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及前總統李登輝的女兒李安妮也雙雙出席。 節目由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揭開序幕。擔任獨奏的是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他的演奏展現極高的音樂素養與細膩詮釋,以清澈圓潤的音色,精準掌握旋律線條的流動與層次轉折,讓這首經典作品在溫暖與張力之間取得絕妙平衡。黃俊文透露,這首曲子看似龐大,實則蘊含室內樂般的對話與精緻感,而追求最貼近作曲家意圖的詮釋後,精湛演出深獲現場樂迷與專業觀眾一致讚賞。 他分享,這首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音樂節作為恆久的紀念式
創立於二○○二年的「統營國際音樂節」,是為了紀念出生於此地的作曲家尹伊桑而設,在德國歌德學院的支持下,音樂節結合國際大賽、學院樂團、推廣教育、青年作曲家培育計畫等,成功打造出亞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重鎮。今年音樂節的主題是「命運」,以尹伊桑、兩位駐節作曲家為經、管絃樂團、室內樂、獨奏獨唱等為緯,再置入韓國音樂家與外籍音樂家的各種組合,交織成極為多元的音樂節節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抽象與具象的對峙
單就音樂和演員,《二人靜》已是一齣標竿性的當代歌劇,當然加上舞美設計能夠讓「歌劇」更完整,然而當代音樂最迷人之處,即來自抽象的美以及抽象帶給觀者的想像空間,可惜原本應該讓這齣歌劇更完整的設計,反而是最顯著的敗筆,期待未來能看到真正與細川俊夫音樂美學產生共鳴的舞美設計。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細川俊夫歌劇新作《靜海》 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地震對人心的傷害與震撼既深且遠,甫發生的台南震災讓人傷恨銘心,而五年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與核災,更讓人深痛省思。由日德跨國合作,細川俊夫作曲、平田織佐執導的歌劇《靜海》,於一月下旬在漢堡邦立歌劇院首演,藉由該作,細川俊夫審視福島核災,透過清簡空蕩的日本劇場美學,鮮有激情的音符,卻展現出強大的感染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
細川俊夫 傳統為根 綻放耀眼世界の花
去年十一月的雲門舞作《屋漏痕》,水墨暈染流動的投影中,白衣舞者翩然起舞,襯托的空靈之音,令觀者印象深刻這些動人的音樂,正出自旅居德國的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之手。今年十一月,台灣樂迷藉著柏林愛樂的訪台音樂會,與細川俊夫再度相遇,聆賞到他的新作法國號協奏曲《開花の時》。作為一個浸潤在西方古典音樂環境中,卻根植日本傳統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細川俊夫說:「對自己傳統的愛,及對外來文化的尊重,是自我藝術創造力的開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能劇?歌劇?! 窺探東風西漸的途徑
七月的柏林「感染音樂節」,以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松風》作為壓軸。這齣改編自日本能劇的歌劇,全以德文演唱,演出樂器也以西方管絃樂為主,但仍營造出東方的幽韻;而相對於靜謐的劇情與聲響,莎夏.瓦茲編創的舞蹈動作顯得橫衝直撞,和能劇中沉緩的肢體語言截然不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八度傾斜空間 舞動一一自然
《屋漏痕》是滲入牆壁的雨水,逐漸在壁上浮現的痕跡。也有人說,《屋漏痕》是穿透窗戶或屋舍裂縫,投到房裡的斑剝日光水痕,漏光,乃至懷素(註)提到的夏雲,飛鳥,驚蛇,都是大自然的狀態。醞釀多年,我決定以《屋漏痕》為題編舞,看看自己能不能觸及那「一一自然」的境界。 ──林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