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治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烏犬劇場X蘇慶元
人稱「小C」的蘇慶元,與烏犬劇場的彭子玲、王少君聽聞彼此已久,但未在現實有實際交集,直到2021年12月悅萃坊舉辦的「部落戲劇」分享中才遇見。同時,兩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學背景,和特殊處遇青少年工作。小C為戲劇治療師,工作對象多為早期療癒或依附關係困難兒童與青少年,並多和安置機構合作,以戲劇治療的遊戲切入,帶入象徵、投射、角色扮演,重新建立自己與他者的關係。烏犬劇場則師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的脈絡,以行動研究與團體動力為主軸,在密集的戲劇營隊工作中,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處境、尋找適合自己未來的改變方案。 本次對談特邀小C與烏犬劇場的彭子玲、王少君對談,以不同的經驗視角回看傳統心理治療框架,從而反思特殊處遇青少年所面臨的制度問題,尋找以戲劇作為方法建構陪伴與關係上的行動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主動出擊的麥田捕手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簡稱「善牧基金會」)30餘年來致力服務受暴婦幼、棄虐兒、中輟生、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原住民家庭等,全台已有45處服務據點。其中,以特殊境遇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成立於1996年的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後簡稱「西少」),更是台灣首間相關服務機構。 曾任職於西少14年的社工劉柏傳,3年前因個人規劃,從台北萬華帶著一家人前往花蓮,經歷1年的安置機構,再次回到善牧基金會的花蓮光復中心。至少「14+3」的社工經驗,與一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相當,也呼應著他以「陪伴」與「支持」作為面對青少年的態度,而從空間的位移、時間的流動,劉柏傳在守護每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時,也觀察出更多差異,並持續調整方法。 主動出擊後的記錄累積:西區少年的14年變遷 西少的特殊之處,在於「外展」是多年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就是社工會主動前往街頭接觸可以╱需要服務的少年,給予關懷、陪伴並開啟後續服務,像是舉辦球賽、營隊等活動。這有別於傳統多以需服務者前往機構尋找社工,西少具備更多主動出擊、接觸不熟悉被服務對象的動能。此外,台灣近年開始對司法少年進行後續追蹤,西少也早在成立初期就開始,因為他們認知到這群青少年終究得「回到社區」,與他們的關係也不能說斷就斷。 西少所關懷的青少年,不能用「犯罪」、「犯錯」這樣的詞彙歸類,因為他們的共通點多半是經濟弱勢,包含主要照顧者必須忙碌於勞動,迫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照顧能量,於是流蕩街頭,連休閒資源也匱乏;甚至是一路被教育、社福等機制漏接,最後讓幫派收納,進而有犯罪事實。劉柏傳提到自己在西少的同事以服務案例進行論文研究,而指導教授認為這群孩子是被社會排除的,甚至是「排除中的排除」,非常邊緣。 「這就是讓我很難過的事。他們能夠選擇的機會沒有太多,所以真的必須自己找路走。」劉柏傳說。 也因西少這種「主動出擊」的個性,讓劉柏傳在這段期間內觀察到這群青少年的改變,其中比較明顯的是群聚地點,會因為警察相對強硬的查緝,而從撞球場、網咖等處逐漸移動到個別青少年的住處;另外則是智慧型手機的演進,社交軟體、手遊等也導致青少年較少群聚在外。同時,萬華地區的角頭勢力逐漸外來幫派公司化經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歡喜陪伴.遊戲取暖
口述歷史劇團「歡喜扮戲團」從今年初開始在南投草屯展開了長期的工作計畫,藉由對年長者的陪伴聆聽,與針對國小學童設計的戲劇治療,期盼幫災民走出創傷的陰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扮演內心深處的一朶花 記戲劇治療創作硏習活動
「人類從小不需經過學習就懂得玩(play),然而長大後,不知不覺中就丟掉了這種本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是治病,是經歷一段生命的過程
呂旭立基金會可能是國內目前,唯一定期開設劇場治療課程的單位。在他們的經驗裏,參與者主要是想藉參與劇場治療來更了解自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劇治療:面對自我困惑的一種過程
戲劇治療是將自己投射在戲劇角色,轉移參與者的情緒在角色上,或者扮演對方角色(稱爲反轉移)來面對自己的困惑。
-
專題報導 Feature
戲劇敎育的兩種方式
敎育戲劇有心理治療的效果,敎育劇場有移風易俗的功能。無怪乎有些學者認爲,忽略戲劇敎育是一種文化上的近視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