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雨果

相關文章 6 篇
  • 包貝運用多元的演員、舞者與馬戲演員,其強烈的身體性表演,來開拓文本語言的可能性。
    戲劇

    身體與語言交融的華麗饗宴

    開場這段無聲的身體表現,接續而來進入第一場年輕貴族之間的談話,男演員從無角色區別的身體,轉換成劇中有名有姓的貴族身分,竟毫無扞格、沒有違和感,讓原著劇本中,安排幾個衣著華麗的年輕貴族,手裡拿著假面具,在平台上談話的平板舞台指示,轉變成充滿動能、活躍的身體動作去帶出台詞,開場的場面調度,已令人印象深刻。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反骨的溫柔—大衛.包貝&《烈愛.波姬亞》

    不同於上一世代法國導演的文本演繹方式,成長於影像世代的年輕導演大衛.包貝,擅長以感官圖像轉譯古典文本,大量視聽覺元素的運用與炫技般的舞台調度,引導我們走進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世界裡。 對包貝而言,文本不是劇場的唯一,他更感興趣的是舞台視覺的呈現。演員的身體是演出最重要、也是最無可取代的表現媒介。在他執導的《哈姆雷特》中,演員以結合馬戲與體操的肢體表演,取代精湛的念詞,表現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 即將來台的《烈愛.波姬亞》,結合了雜技演員與舞者的靈活肢體、水上舞台的裝置奇觀、激情狂放的現場搖滾樂,及電影《巴黎野玫瑰》女主角碧翠絲.黛兒能量十足的表演,讓雨果筆下的禁忌之愛,再度撼動現代觀眾的心。

    文字|本刊編輯部、Arnaud Bertereau - Agence Mona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包貝運用演員的身體特色,暗示劇中情慾糾葛的荒淫墮落,就像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
    焦點專題 Focus

    《烈愛.波姬亞》 以母性洗滌人性醜惡 大衛.包貝攜手「巴黎野玫瑰」 重現大文豪雨果經典魅力

    改編自法國文學家雨果的小說《烈愛.波姬亞》,大衛.包貝首度訪台的同名製作,綜合了多元表演藝術形式,藉由獨特的導演美學,讓現代觀眾重新發現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巨作。除了令人驚豔的水池舞台與燈光設計,更邀得主演經典電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絲.黛兒,擔綱愛恨強烈的當代波姬亞,加上舞者、雜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搖滾樂,《烈愛.波姬亞》讓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復活!

    文字|王世偉、Arnaud Bertereau-Agence Mona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駝背瘸腳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中),由長相俊美的加拿大搖滾歌手麥特飾演。
    戲劇

    在歌聲中體會鐘樓怪人的浪漫! 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登場

    動聽的歌曲與熱力四射的舞蹈構成了這齣音樂劇的最大特色,也因為舞蹈的分量頗重,舞台不像《歌劇魅影》充滿戲劇性,但是十八公尺半的大佈景,移動的碩大石塊、懸吊的聖母院大鐘,也增加了可看度。

    文字|田國平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寛西摩多(Drew Sarich飾)與排水獸。
    柏林

    華麗的移植 談音樂劇《鐘樓怪人》

    《鐘樓怪人》取自衆所皆知的題材,用旣有的動畫作演出底本,把旣有的戲劇佐料雜揉,加上華麗的新調味,粧點一夜的戲劇酒饌點心,請柏林人品嚐。

    文字|陳思宏、Brinkhoff、Mögenburg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將義大利歌劇美學推向極致與集大成者,不僅是音樂史上受人景仰的音樂家,更是義大利的民族英雄。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歌劇舞台上緩緩走下的英雄

    威爾第將歌劇創作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歌劇貼近現實的人生,卻被視為通俗歌劇的代表;他的作品響應了義大利的統一運動,而被視為義大利的民族英雄;他的歌劇也呼應了當代浪漫主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他刻意將音樂、戲劇與文學作緊密結合的用意,來賦予戲劇中的人物鮮明的性格,以展現戲劇的最大張力。他傳奇的一生就是一齣永不謝幕的浪漫歌劇。

    文字|陳漢金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