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歌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退位,「聲」「視」浩大 當代歌劇新趨勢
歌劇,是以音樂與歌唱來表達戲劇的藝術。 角色以演唱渲染情感,有指揮統馭管絃樂團、合唱團敘述劇情,還有精緻的布景、燈光、舞台與服裝設計的配合,有時還會加入舞蹈與詩歌的吟唱然而,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歌劇的面貌已不僅止於此。 歌劇演變到現在,它不再有明確的劇情、主導者也不僅是作曲家,各種新素材的加入,讓不同藝術領域都可參與。 與其說這是歌劇藝術的累進,倒不如說是它回歸到人類的基本感官。當代歌劇的新趨勢,集合多重藝術的大成,其實就是――「聲」、「視」浩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字喪權 聲音、視覺打造全方位感受
劇本雖然是一部歌劇成形過程中最初的起點,但在舞台上面對音樂和視覺效果的再詮釋時,很容易呈現一種「失語」的狀態,讓文字的敘事性模糊不清。這種現象說明了文字劇本在面對舞台表演時,可以只是個靈感,而靈感浮現後的「失語」狀態,反而能讓音樂和視覺藝術發揮更多的「弦外之音」和「視外之境」。當故事被超越之後,還要觀和聽,才能發現那多重的「言外之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時影像、新聞時尚 讓觀眾也「瘋狂」
歌劇走到現在,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與現下的觀眾對話!即時影像、流行文化、服裝時尚、社會新聞、當代文本林林種種皆能入戲,甚至「聲音」也必須推翻窠臼,不只是管絃或人聲,還得開發獨特的聲響,打造非凡的聽覺混搭與混融,是當代歌劇牽起當代觀眾之手的必然途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藝,異議,意義
異藝的跨界,一直是近年來歌劇現場演出中重要的熱點項目,但是在跨界的時候,這些異藝不見得都能融合,也常常造成摩擦,引來「異議」。由於每次的異藝跨界演出或多或少都帶有實驗性,讓我們藉著藉由兩齣柏林邦立歌劇院的製作《假冒的女園丁》與《唐懷瑟》,來看歌劇分別與戲劇、舞蹈「交流」所產生的異議與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童話.聲響.自我批判
歌劇發展到廿世紀,發展出「音樂劇場」的新概念,主張音樂與戲劇等重,並且需要互相揉合且相輔相成。於是音樂開始脫離旋律優美、和聲圓滿行進的舊框架,逐漸走入以各式不同的聲響來更加貼切達呈戲劇的內涵;選材也脫離古典歌劇偏愛的神話傳奇或文學,童話也入戲;而在世紀末的戰亂及顛沛流離中所衍生的對生命的無奈與反思,也讓作曲家創作出許多自我檢視、探討人生甚至批判社會的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歌劇「藝」視野
歌劇,到底要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 歌劇製作,劇場元素只為了音樂而服務? 歌劇歷史長達四百多年,十九世紀末,受到華格納提倡「總體劇場」的影響,歌劇成為現代劇場導演大展身手的舞台。廿世紀劇場赫赫有名的大師級導演,不約而同地跨足歌劇製作,為新一代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形式。 當代歌劇的舞台演出,長久以來一直有正反兩面的論戰:反對者宣稱,過度強調戲劇與視覺效果,損及了音樂本身;贊同者認為,音樂與劇場元素的充分融合,相輔相成。 在這波歌劇革命的新浪潮中,歌劇到底產生了哪些質變?當現代劇場遇上古典歌劇,作品如何被賦予迥異於過去的觀點與解讀?除了視覺的加乘之外,當代導演面對經典歌劇,又有何詮釋策略? 彼得.布魯克執導莫札特的《魔笛》即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本刊帶你一起挖掘,歌劇何以為劇場的極致範例,所有元素都極其劇場化,比劇場還劇場的「超級劇場」(mega theatre, hyper-theatre)!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獄或天堂? 全看你怎麼玩!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新詮,現代人的迷藥或解藥?
當代導演的參與,讓傳統歌劇得以和時代經驗對話,繼續鏡照人類行為的變化與恆常,其意義遠勝「拯救一項垂死的藝術」。歌劇對今日觀眾的意義已有別於過往,就像每一代都在修正其歷史觀、藝術觀,以差異的敘事反映時代需求,試圖為當前社會與心靈的疑難提出診斷、甚至解藥,歌劇演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征服舞台四世紀的Prima Donna
從有史可考的第一齣歌劇《達孚尼》在一五九七年誕生以來,歌劇這個演出形式,始終佔據著劇院舞台的中心,也以各種變貌擄獲各個年代樂迷的心。回顧這個風華絕代的Prima Donna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她的歷史樣貌,是如此多樣繁複,如此迷魅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