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塞爾英年早逝,讓英國也難擋義大利歌劇的入侵。(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進歌劇世界(上)

征服舞台四世紀的Prima Donna

看歌劇發展中幾個改變歷史的關鍵轉折

從有史可考的第一齣歌劇《達孚尼》在一五九七年誕生以來,歌劇這個演出形式,始終佔據著劇院舞台的中心,也以各種變貌擄獲各個年代樂迷的心。回顧這個風華絕代的Prima Donna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她的歷史樣貌,是如此多樣繁複,如此迷魅動人……。

從有史可考的第一齣歌劇《達孚尼》在一五九七年誕生以來,歌劇這個演出形式,始終佔據著劇院舞台的中心,也以各種變貌擄獲各個年代樂迷的心。回顧這個風華絕代的Prima Donna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她的歷史樣貌,是如此多樣繁複,如此迷魅動人……。

歌劇起源的那一個精確點,如今看來有點模糊,不一定那麼容易考證,或那麼必要。但有種說法表示,「歌劇的前身就是希臘悲劇」,希臘悲劇當年的樣貌,就是帶有音樂的戲劇演出,只不過到了今天音樂早已都佚失。

總之,今天我們熟悉的西方歌劇“Opera"這個字,是從拉丁語的「作品」(Opus)的複數演變而來,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眾多被復活、重新賦予生命的許多藝術中的一種表演形式。之後,快速發展,席捲以羅馬為首的義大利各城市,甚至風靡法國、德國、英國等地。

對於歌劇這個戲劇與音樂一樣重要的表演形式來說,能夠誕生問世與觀眾見面,當然不能缺少劇作家與作曲者這兩個角色,他們一個就像是歌劇的「父親」、一個則是歌劇的「母親」。

歌劇的黎明

歌劇史上第一個大家還記得名字的嬰兒,是誕生於一五九七年佛羅倫斯的巴爾第伯爵家裡的《達孚尼》Dafne,它的「父親」是詩人劇作家李努契尼,「母親」則是雅可波裴里(Jacopo Peri,1561-1633)。這是音樂學者公認的史上第一齣歌劇,只不過這齣《達孚尼》大半的內容都佚失了。另一齣在歌劇起源也偶爾會被提到的,是一六○○年法王亨利四世與麥迪奇家族聯姻上演的《尤里笛絲》Euridice一樣由李努契尼編劇、雅可波裴里作曲,此劇則完整保存至今。

以雅可波裴里為首的佛羅倫斯早期歌劇,不僅復興了希臘悲劇,也融合過去的牧歌劇、幕間劇、歌謠劇等等,更重要的是風靡了各個義大利大城。

義大利歌劇的盛況是從當時歐洲的「文化首都」威尼斯開始的,一六三七年三月六日史上第一座公共歌劇院,在威尼斯的聖卡西亞諾劇院誕生,從佛羅倫斯歌劇《達孚尼》問世至今,短短四十年的時間,義大利樂迷擁有第一座歌劇院。

此時,威尼斯的歌劇巨匠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也出現了,他強化管絃編制,讓歌劇從原本的文學味較濃,變成更具音樂性,這是相當關鍵的轉變。他寫於一六○七年的《奧菲歐》L’Orefeo也是在現代劇場裡上演的最古老的劇作。儘管一生寫有廿一齣歌劇,但我們僅知少數如《奧菲歐》、《尤里西斯返鄉》、《波佩亞的加冕》等。當時「威尼斯幫」的知名歌劇作曲家還包括切斯蒂(Marc Antonio Cesti,1623-1669)、卡瓦里耶里(Emilio del Cavalieri,1550-1602)。

擁抱觀眾風糜歐陸

十七世紀時,歌劇以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三大城為基地,從義大利向歐陸進軍,掀起一波風潮。當時在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強力主導著用法語宣敘、插入舞劇的法國宮廷歌劇,盧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成為完成他要求的第一人,他留有作品《阿密德》Armide、《阿提斯》Atys,之後另有追隨者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在英國普塞爾(Henry Purcell,1659-1695)寫有《狄多與阿尼爾斯》Dido and Aeneas,而他多數的作品今日也都還保留著,不過因卅六歲英年早逝,讓英國也難擋義大利歌劇的入侵。而早期德國歌劇是一六二七年上演的舒茲(Heinrich Schutz,1585-1627)作品《達孚尼》,不過隨後也被義大利歌劇打得抬不起頭,甚至中斷發展,直到韋伯出現才復興德國的浪漫歌劇。

到了十八世紀義大利歌劇的實力依舊不可小覷,裴高累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latti,1660-1725)為首的拿坡里樂派,發展有別於巴洛克格調高雅的歌劇,他們著重身邊的事務,以通俗的手法影響了法國喜歌劇、英國的詩歌劇。

提高格調與大一統整合

當歌劇越來越受歡迎,擁有越多觀眾時,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努力想提升歌劇的格調。在倫敦發展的韓德爾,就以不同於拿坡里樂派的通俗,用更正統的手法寫下《凱撒大帝》Giulio Cesare、《塞爾斯》Serse等劇,奠下他在歌劇史的地位。

另外,以維也納為活動中心的德國作曲家葛路克(Christoph Wilibald Gluck,1714-1787)的歌劇改革,也是另外一個將歌劇從庸俗之路拉回藝術之域的關鍵。約在一七五○年,他接收拉摩法國宮廷劇的影響,唾棄沒有內容的形式,強化劇本改革主張,並加上音樂的生動緊張感,發展出如同《奧菲歐與尤里笛絲》Orphee et Eurydice般的高格調歌劇。

葛路克歌劇改革之後,十九世紀巴黎開始流行大歌劇,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或是白遼士的《特洛伊人》Troyens即屬此類。當時十九世紀前半義大利的主要流行,依然嗅得到拿坡里的風格,像董尼才悌《愛情靈藥》,羅西尼《塞爾維亞理髮師》、貝里尼《清教徒》等,都是重視旋律性、聽來輕快、曼妙、悅耳的劇目。

而當葛路克活躍在維也納時,也出現集各家武功於一身的「歌劇界張無忌」,他就是音樂神童莫札特。他的歌劇題材新穎、種類眾多、各融合各國各家之言,如《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魔笛》都是兼具市場與藝術性的作品,他的這幾齣作品更讓同時期的歌劇顯得黯淡無光。

不過,真正的德國浪漫歌劇的起點,應該算是韋伯《魔彈射手》,再這之前,真正夠格展現德意志精神的歌劇,我們僅能看得到些許海頓以及貝多芬《費黛里奧》的身影。

兩大巨人與後繼者

一八一三這一年對歌劇的發展來說,格外重要。因為誕生了兩位未來的歌劇巨星,分別是義大利的威爾第與德國的華格納。

義大利歌劇發展到了威爾第可以說達到最為燦爛的高峰,他融合了數百年來義大利人對於歌劇的優良傳統,更將這個表演形式的藝術水準提升,從早期的《艾納尼》、《馬克白》,到巔峰期《弄臣》、《遊唱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命運之力》、《唐卡羅》、《阿伊達》,晚期的《奧泰羅》、《法斯塔夫》,錯過哪一齣都會是樂迷的遺憾。

之後義大利歌劇進入寫實主義,接著馬斯康尼《鄉間騎士》、雷翁卡伐洛《弄臣》後面的,就是另外一顆義大利歌劇明星——浦契尼,他的《蝴蝶夫人》、《波希米亞人》、《杜蘭朵公主》都有令人一聽難忘的深情詠嘆,音樂更呈現歌劇中最纏綿細膩的一面。

德國歌劇發展到了華格納身上,他把劇本、音樂大權一手掌握,甚至包辦所有的演出製作,他高舉透過主導動機綿密勾畫出來的「樂劇」,其中聯演四夜的《尼貝龍指環》,以及拜魯特音樂節,更是樂迷聊上數百年也不會煩膩的題材。

華格納的後繼者理查.史特勞斯,也有《莎樂美》、《艾雷克特拉》、《玫瑰騎士》、《奇想曲》、《在納索斯島的阿里安德》等多齣傑作,他與華格納完全掌控劇本的風格不同,主要搭配霍夫曼斯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的劇本。有了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之後的歌劇史,音樂的色彩變得濃烈渾厚,但管絃之美似乎也走到極致。

德義之外與當代歌劇發展

俄國與東歐的歌劇是個獨立於西歐的世界,葛令卡《露斯蘭與魯蜜拉》、穆索斯基《鮑利斯郭德諾夫》、柴科夫斯基《尤金.奧涅金》,奠下了俄國歌劇的基礎,更讓後繼的浦羅柯菲夫、斯特拉溫斯基有機會搖撼現代歌劇的大門。

在德義的夾擊下,法國也發展出不少好歌劇,德利伯《拉克美》、馬斯奈《瑪儂》、夏邦鐵《露易斯》、比才《卡門》等等,而德布西的《佩莉亞與梅莉桑》更為法國歌劇在新的世紀報名。捷克封面史麥塔納寫有《被出賣的新娘》,德弗札克都有九齣歌劇,近代波蘭知名的歌劇作曲家則有齊瑪諾夫斯基、潘德烈斯基等人。

進入二十世紀,德奧歌劇依然生命力活躍,荀伯格、貝爾格、卡爾奧夫、橫徹(Hans Hanze,1926-)。另外像義大利已經過世的知名指揮辛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1946-)也有寫歌劇。

英、美兩國也未自外於歌劇發展,當代英國作曲家布列頓、提佩特都未缺席,美國的蓋希文寫出古典爵士跨界的《乞丐與蕩婦》,而極限主義大師葛拉斯則有充滿著隱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四百多年來的歌劇發展恩怨,無論從流派、國別、作曲家或劇目任何一個角度面向出發,大概都很難三言兩語論盡,任何一位愛樂者甚至是專家,面對它就像面對一頭龐然巨象,僅能就自己的理解局部詮釋。

所幸,對於欣賞者來說,每部歌劇都有獨立的故事、完美的音樂,可以單獨地、跳脫歷史發展地來欣賞。今日歌劇看似式微,但其實隨著歷史不斷地變貌,它早已盤根錯節,猶如一條不死千足蟲緊緊纏繞盤據著每顆樂迷的腦袋,直到永遠……。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