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
-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
藝@展覽
不是回顧過往 探看藝術流變及其未來
「台新藝術獎」自2002年開辦以來,今年邁入20周年,這個當年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和跨領域藝術的獎項,透過獎項機制的運作和專業藝評書寫的推動,奠定它的專業地位,至今共選出67件得獎作品,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表彰,也象徵某個時代的印記。由林曼麗擔任總策畫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藉由重返台新藝術獎20年來的發展流變,也同時探詢藝術於下一個未來之種種可能。 一場返回創作本質的回顧展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行,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在「NEXT」為命題的主架構下,或推出新作,或以得獎創作再延伸,或跨域共同創作等方式,打破過往「回顧展」作為文獻或資料梳理的常態模式。除此,「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在現場展出、演出的作品之外,還有在嘉義、基隆等遠距舉辦的論壇與活動,甚至在雲端OTT觀賞的影片播映等,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事件型作品、行為藝術和隨機的演出發生,讓美術館不只是展示的白盒子,也挑戰藝術的「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如:VR)的辯證,打造出具活性、動態又富劇場特性的展覽,而這樣的概念正呼應台新藝術獎追求「創新、多元、深耕、公共」的核心精神。 「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次不要展出得獎作品、不想成為文獻展或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了解藝術家的下一步、他們如何思考未來等,這樣的展覽才有意義。」總策畫林曼麗期望能和所有藝術家得主共同完成這次展覽,因此,在和歷屆得主溝通過「不展得獎作品,要展出現刻正在發生、或能面對未來可能性的作品」的想法之後,她邀請劇場導演姚立群、藝術家高俊宏和蘇匯宇擔任策展人,由他們與藝術家進行細部溝通、協調及媒合,當作品逐漸成形的同時,3位策展人也各自提出他們對於「未來」的策展觀點,最後,林曼麗做整體性的統籌。 「這次策展面對的不確定性、複雜度都很高,挑戰很大。」林曼麗表示,台新藝術獎從成立之初,就是秉持開放的態度,「不限制美學立場、價值取向或表達方式,而是必須在觀念、形態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具備前瞻性的思維,才是獎項關注的重點。」這樣的特質,不只是歷屆得獎作品的特色,也充分展現在這次展出作品具實驗性、跨域對話、挑戰邊界等質地,返回創作原點的自由想像空間。
-
藝@展覽
空總的轉身 「再基地」續延實驗精神
原本的空軍總部,今年八月轉身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在這個新的文化場域,藝術家王俊傑策展的「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以宣示的姿態,讓參展者將自身創作連結空總的歷史脈絡,提問藝術及思想作為建構當代文明與身分的本質之外,作品也如穿針引線的角色,引領觀者居間漫遊行走,領略建築的特殊氛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亞洲當代藝術的彩虹之光
台灣策展人胡朝聖策畫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匯集出身香港、台灣、中國和新加坡等廿二組藝術家的五十一件作品,年代橫跨一九四○年代至今面臨的身分認同、現實困境等議題。展覽以席德進一九六○年代的繪畫《黃衣少年》和《紅裙少女》破題,也展出顧福生不同階段之作,並有王俊傑、侯俊明等多元類型的創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兔子洞的奇異之旅 混種的藝術新感知
刻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兩項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與「索多瑪之夜」,作品均兼融表演、聲響和視覺,還有科技元素。蕭淑文策展的前者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在現場互動中營造作品意義;後者由與劇場界互動頻繁的王俊傑主持,作品《索多瑪之夜》是「一場十五分鐘的表演,卻沒有演員」,討論的是「藝術要做什麼」。
-
即將上場 Preview 無人劇場 機械手臂當主角
《罪惡之城》 反思科技過度發展之惡
今年「數位表演藝術節」的重頭戲《罪惡之城》,是國內首見的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由視覺藝術家王俊傑和「豪華朗機工」團隊製作,描述地球因資訊過度發達,導致毀滅前的廿四小時發生在大賣場中的故事,呈現資訊爆炸下人類生存狀態的改變。特別的是,《罪惡之城》以機械動力、裝置、影像的運動組合,代替真實演員的在場表演,創造全新的觀賞經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四:即興時空機2041-2011
時間:卅年後。科技發明讓所有今日電影情節變得可能,可以讓人回到過往任何年代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隆重登場。 時常在思考「即興」所可以爆發的能量有多少?它只能是特定時間與空間環境的即時感知投射嗎?如果卅年後,我們有了可以隨心所欲的「粒子轉換時空機」,那將可以有一個完全突破的展演模式。時空轉換模式設定在二○四一到二○一一年間,受邀展演者可以任意地回到這卅年間的任何時間與地點,但在每個新時空只能停留三分鐘,在停留時間裡可盡情的即興演出。活動期間,每天晚間的十一點到十二點,將同時有一百組受邀藝術家可進入時空機中,飛奔回逝去的卅年間,進行兩千場次的時空串流。首位被邀請的表演者是已年屆五十五歲的Lady Gaga。她已脫離流行音樂圈,而成為全職歌劇演唱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時空回流之中,她重溫了當年驚世駭俗的瘋狂時代。 「即興時空機 2041-2011」借助科技的文明進展,讓記憶與歷史的定義曖昧化,發生在歷史中的特定人物、時間與事件,不再安分地組合在一起,它變成可重組的拼圖,也是無預警的介入。這個介入,引發歷史的震盪,格格不入的各種人事時地物,顛覆了人類發展的文明。與其將「即興時空機 2041-2011」看成是一個時代科技成就的藝術展演實驗,不如將它稱為促進人類文明毀壞的爛點子。今日瘋狂安樂享受的各種爆炸資訊與過去昨日無人聞問的歷史,最後都將毀壞於某個臨界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象和幻象、真實與虛擬的多重辯證
科技+劇場=表演藝術的實驗進行式
將科技藝術放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上討論,不是去談誰比較「高科技」,應該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中,創作者運用科技的創意與互動性。再前衛的東西都會老舊,藝術跟著環境與思想而進展,在數位時代,所有的改變都與科技有關,創作者的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跨領域創作,一方面要讓人感受到科技性,另一方面回歸到劇場本質的表現,展現藝術的內涵。
-
藝壇動態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覽會 設置「臺灣表演藝術展演專區」
【台灣】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覽會 設置「臺灣表演藝術展演專區」 由文建會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的「臺灣表演藝術展演專區」,10月23日至26日將在臺北世貿一館「二○○八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覽會」中展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指出,這次以展演、互動的多重展演模式,預計帶動台灣藝文產業消費新趨勢,希望有效增加企業媒合與國際文化交流機會,啟動國內表演藝術新契機。展演分為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現代戲劇四類別,邀請心心南管樂坊、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小西園掌中劇團、台南人劇團等十六組表演團隊演出。另「表演工作坊」、「光環舞集」將與觀眾近距離接觸,分別舉辦互動工作坊。詳細參網頁www.cci.org.tw(周倩漪) 國內第一個莎學交流的平台「台灣莎風景」正式成立 在台大戲劇系及外文系特聘教授彭鏡禧號召下,台灣第一個莎學組織「台灣莎風景」正式宣告成立。彭鏡禧是國內莎學權威,曾編輯《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並成立「台大莎士比亞論壇」,對莎劇推廣不遺餘力;有感於莎士比亞的全球化和多樣性,於是發起國內第一個莎士比亞團體。「台灣莎風景」將提供國內外學術及劇場交流平台,長期遠景將成立台灣莎士比亞典藏中心和電子資料庫,並廣邀國內莎學者和劇場人士加入。(廖俊逞) 第五屆「流浪者計畫」徵選結果揭曉 雲門今年第五屆「流浪者計畫」經過三個月的收件與評審,八位獲選者脫穎而出,分別為瞿筱葳、陳逸華、鹿苹、施冬麟、陳乃綺、崔愫欣、林乙華、楊運生。獲選者當中,有來自戲劇、文學、攝影、紀錄片等創作背景,也有長期從事社會關懷、環境保育工作者。「流浪者計畫」的成立,是為鼓勵台灣年輕創作人才出國自助旅行,以拓展視野,今年起更開放社會服務工作者提出申請。獲獎者將獲得八至十五萬元獎助金、來回機票、簽證及保險費。(周倩漪) 「二○○八歡迎光臨永康藝族」 <str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指環在台灣
黎煥雄、王俊傑 「低限」風打造台灣《指環》
對黎煥雄來說,詮釋華格納的音樂,張牙舞爪注定失敗,過度具象化只會稀釋音樂本質,讓音樂去把戲帶出來是最好的選擇。他強調:「我把《指環》的演出當成一次讀劇規模的製作,將音樂廳的限制變成低限,借重王俊傑的影像表現場景轉變,投影華格納寫下的舞台指示文字,突顯『帶大家去閱讀華格納音樂』的意圖。」
-
聲音藝術 科技與聲音共築當代藝術新趨勢
「異響」打造另類聲音舞台
在科技產業國巨基金會的贊助下,「在地實驗」策劃的「異響」國際聲音大展將呈現聲音無遠弗屆的範疇,將在國內一向被視為冷門、甚或地下化的聲音裝置/聲音視覺藝術,首度搬上美術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