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涵蓋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深植社會,易於感染人心,舉凡表演者或欣賞者,都能培養出強大的共感力。除在表演藝術場館中可以見到演出之外,近年亦有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園區等「非表演藝術」領域的文化場域引進表演藝術,如國家人權博物館(後簡稱人權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北美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等,在借鏡彼此的藝術功能與素材的同時,也賦予表演藝術新的角色與使命。本文將從人權館與北美館兩個案例,來思考這樣的做法究竟是藝術內涵的賦活、還是本質的削弱,也重新審視彼此的訴求與需求。

國家人權博物館:跳脫教育場所,觸發更多對話與反思
2020年開始迄今,由人權館舉辦的「人權藝術生活節」,便透過多元的形式關注議題,讓議題與觀念,能夠具象成更貼近民眾的演出。舉辦音樂、舞蹈、戲劇、劇場、攝影等多元節目,不僅促進了不同族群對人權議題的理解與討論,也成功突破傳統人權館「硬核」的刻板印象,將人權議題從沉重艱澀的歷史檔案調研、政治受難者關懷、學者專家的學術討論,轉化為更具親和力的生活體驗,藉此吸引了親子、年輕世代、藝術工作者等不同群體參與,打開了更多元的社會對話空間,讓尊重、平等、自由、多元這些人權核心價值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讓人權議題不只出現在教育場所。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說明,透過這樣的結合,不僅讓表演藝術走出傳統舞台,深入生活場域,更能讓其與社會歷史脈絡產生共鳴,「即使是相同的作品,當它在像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這樣的空間演出時,歷史背景與場地氛圍會為其賦予新的層次,使觀眾自然而然地與過去對話,並激發對人權議題的深刻反思。」
人權是所有人與生俱有的基本權利,包括言論、思想、工作和信仰等自由,超越各種身分差異,人人平等享有。表演藝術與人權議題是一種相輔相成、共生而密不可分的關係。藉由表演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可以揭示結構不公,展現被忽視的群體與歷史,跨越語言與文化,引發觀眾共鳴,成為促進社會改變的力量。

藝術與人權的共通追求在於「自由」的體現。表演藝術透過其強大的表現力與穿透力,將人權理念以更具創意與吸引力的方式傳達,讓觀眾不僅感知歷史,更加深對社會不公與未來正義的思考。人權館推動社會反省威權歷史、守護人權的使命,與藝術相融合,讓這些空間成為推動社會變革與歷史記憶的有力載體。
「人權藝術生活節」是一個集體共創、發聲的平台,將人權議題融入日常生活,吸引觀眾沉浸其中,促進深刻的反思與持久的影響。藝術創作成為轉譯人權議題的關鍵途徑,透過舞蹈、劇場、詩歌、影像等表演形式,將人權議題具體化、情感化,引導觀眾能夠生動感受到其中的訴求與價值。表演藝術超越文字與圖片的限制,以身體、聲音、燈光等元素營造出情感共鳴的空間,不僅拉近人們與人權的距離,也深化了社會對人權議題的理解。
2023年,人權館邀請三缺一劇團演出漫畫故事劇場,改編白色恐怖事件受難前輩蔡焜霖的同名作品《來自清水的孩子》,以偶戲、物件與真人交錯演出,講述小男孩與書本朋友的故事,巧妙地以書冊作為串聯蔡前輩一生的象徵,呈現幾代人對人權的追尋,親子觀眾回應熱烈與演後交流,彰顯表演藝術在推動人權討論中的力量。

臺北市立美術館:真正的「跨界」是要打破原來類別的劃分
跨越場館框架的嘗試,或許正是藝術想像中的未來發展。
當談論到表演藝術進入非傳統場館演出時,不免提及重要指標──北美館,更早將「表演藝術」引進館中參展的歷史。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提到,「當代藝術本身就具備很高的包容性。」他說明,「跨領域」其實更需思考是否脫離原有領域的束縛,而探索出一個真正的新視野,「真正的跨界是要打破原來類別的劃分」,藝術家的目標,應該是挑戰跨進未知的領域,觸碰更高的實驗性與創造性的層面。回到當代藝術的觀念去看,只要能「傳達觀念」,形式便能百無禁忌。
表演藝術是為當代藝術加分、或是削弱,答案不言自明——「跨界」的最終目的是要達成「無界」。讓表演藝術進場,亦產生某種去中心化的想像。
回溯2015年由北美館資深策展人蕭淑文策畫的《愛麗絲的兔子洞》以介於「展覽」和「表演」之間的混雜形式,透過裝置、一系列表演、行為和事件,融合詩、音樂、舞蹈、聲音、影像等,讓觀眾能在館內與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者或藝術家在北美館來一場即興的奇遇,觀眾能成為藝術家的共創伙伴,也可藉由更戲劇性的事件跳脫視覺展覽框架,從而拉出更多的擴張性,揉碎專業領域的界線,向原本認為藝術難以親近的民眾們,遞出一幀親切的邀請函。觀眾能如賞畫一般在美術館中,隨意走動到不同位置欣賞表演,與表演者之間的相互凝視,便搭起了一座無形的流動舞台。

王俊傑提到,2016年由策展人林人中策劃的「口腔運動:舞蹈博物館計畫」,邀請當紅法國「舞蹈博物館」(Musée de la Danse)舞蹈金童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參與,可說是台灣策展表演轉向的起頭案例之一。夏瑪茲將舞蹈帶進了北美館地下空間,舞者走進了美術館,打破原有的戲劇空間限制,對舞者或觀眾都產生新的感官享受。
2022年北美館日「來串門子—親愛的陌生人」邀請歌仔戲小生陳禹安、京劇花旦許立縈,首創跨界劇種大合作,作曲家柯智豪以跨劇種、跨空間的思維,鬆動場域,完成參與式展演。這象徵當代跨越展演與觀眾之間陌生又親密的關係,穿越展演空間的內外,除去幕前幕後的限制,讓觀眾可以在北美館內游移、穿越,觀賞偶發式的互動展演,創造不期而遇的美感經驗,解構民眾對於「觀展」、「展場空間」、「傳統戲曲」的既定印象,甚至因此吸引到原本不會前往美術館看展的傳統戲迷,進到北美館空間駐足逗留。
銜續「雖然藝術有不同門類,但在『創作觀念』基本相通」的理念,北美館再於2023年續邀柯智豪策畫《20+20》,此次,集合國寶級布袋戲藝師陳錫煌領軍的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與當代表演藝術家又仁,以及樂師高廷東(司鼓)與吳子禾(琵琶)展開不僅是跨世代,更是跨劇場的合作共演,實驗性的嘗試,讓看似相異的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在適切的編排下,得以融合的完美可能,同時,也吸引從未踏進當代藝術場館的戲曲觀眾進到美術館,感受有別於過往的觀戲體驗。
循著人權館與北美館的往例便能發現,「表演藝術」因其「外顯主動」的特質,容易吸引一般民眾對藝術的好奇進而探索,更有甚者,它或能成為各方之間的潤滑與催化,引起觀眾對於全球化下的現代社會體制、藝術跨領域與文化混雜等複雜連動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