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2022/12/03~2023/02/26
臺北市立美術館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之為「前衛」或「藝術」的物件或行為,遠超過社會大眾對藝術的理解與想像。
「狂八○」第一展區「前衛與實驗」即以北美館主辦的「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競賽的得獎作品:陳幸婉《作品8411》(1983)、莊普《顫動的線》(1984)、賴純純《讚美詩》(1985)為起手式,接續以陳介人(陳界仁)在台北市忠孝東路5段金帝大廈空屋發起的「息壤」(1986)展覽,重現高重黎、王俊傑等人於當時展出的部分作品及文獻檔案。此外,受到謝德慶「一年行為表演」的自囚創作啟發,林鉅在台北嘉仁畫廊發表首次個展「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1985)。1980年代藝術家嘗試行為及行動藝術者又如:李銘盛的《李銘盛=藝術》(1988)是在北美館舉辦「達達的世界」展場大便,該事件引發熱議。
除視覺藝術家,劇場創作者也在演出空間、表演方法及文本上找尋在地觀點,展出範例有:孕育許多劇場工作者的「蘭陵劇坊」;走進環境空間「演些『不算戲』的戲給路人看」的「洛河展意」;文學與劇場結合的「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臨界點劇象錄」等,致力於打破傳統的實驗性創作,像是:王墨林、王俊傑等聯合策畫的《拾月》(1987年10月)在淡金公路上的廢棄造船廠、飛碟屋等空間演出,刻意選在國家兩廳院開幕啟用的同年同月互別苗頭,也挑戰觀/演關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