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響樂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
全本搬演或搭配呈現 為樂聖慶生各有巧思
樂聖貝多芬的兩百五十周年誕辰,無疑是英美地區這個樂季的策展主軸,平常就是各大團常備曲目的貝多芬,要如何在這個樂季呈現出特色,也讓各團費盡心思。有的就是總監領軍、搬演樂聖全席,有的則精選搭配曲目,啟發樂迷的聆賞思考,也有樂團視若平常,淡然處理,策劃重點反而放在自家大事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國、美國
從議題出發 鑑往開來探索音樂價值
在二○一八/一九樂季,英美樂團以慶祝作曲家周年為主軸的安排少,以「議題」為出發者眾,而議題又多聚焦音樂對歷史、人類身世之意義,呈現出作品的普遍價值,比如二○一八年底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一百周年,不少樂團都對此作出特別回應。大致而言,美國樂團在新樂季期待以音樂鑑往開來,英國樂團則仔細回顧音樂對社會文化造成的影響,以挖掘出聽眾與作品間更深入的聯繫。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的曲目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而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則是「比較」浪漫的,這「好像」也反映在兩個樂團的指揮跟獨奏者的年齡上!倫敦交響的哈汀指揮起來不得不讓人感歎真是英雄出少年,王羽佳在台上的衣著跟高超的鋼琴技巧,永遠是被人談論的話題。這樣的組合加上台北場的拉哈馬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組曲《彼得洛希卡》,這樣的搭配如果沒有吸引力,那甚麼才叫「吸引力」?尤其除了台北場以外,也首度由衛武營主辦,讓樂團南下高雄至德堂演出,不但為開館做準備,南部民眾也將有機會欣賞這兩人的搭檔演出。 不過,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的兩場曲目也不賴耶,至少喜歡濃濃鬱鬱浪漫音響、情意綿綿不斷樂曲的愛樂者,就不能放過舒伯特的《未完成》跟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要是你的口袋麥克麥克,就都去吧!如果只能選一場,那就倫敦交響樂團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經濟危機烏雲罩頂 經典菜單力求心安
金融風暴和歐債問題,對表演藝術有沒有影響?英美各大樂團新樂季,可以明顯看出來!搬出大家熟悉的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馬勒、拉赫瑪尼諾夫美國再加上蓋希文,英國再加上艾爾嘉,再多邀請幾位明星,雖非萬靈丹,但至少保心安。而有點歷史的樂團則從倉庫中掏寶!
-
焦點專題 Focus 英美
美國尋求突破逆境 英國仍靠俄系指揮撐場
美國的經濟風暴仍未過去,也讓各大樂團莫不費心突破逆境,從新樂季的企畫、曲目、演出邀約的音樂家均可見端倪,也有少數玩出新意。英國各大團則仍靠俄系指揮與俄系曲目撐場面,還有永遠不敗的貝多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U.K.
巨星、新曲、經典 號召樂迷破困境
被金融風暴重擊過後,在景氣緩慢復甦的此時,英國幾個大交響樂團紛紛努力揮別上一季的低迷,以新樂季新節目重喚樂迷信心:倫敦交響樂團打出重量級指揮與演奏家,動作相當大器;英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則是開發全新的曲目,有多場音樂會是以當代作曲家的作品為主軸;皇家愛樂管絃樂團則是維持傳統經典路線,以不變應萬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曲目偏好「家鄉味」 跨界交鋒活力旺
英國的各大樂團,在新樂季的菜單上,明顯透露出偏好「家鄉味」,紛紛向本土音樂家致敬,藉由演出加深英國樂派在西方古典樂壇的重量。而倫敦愛樂與皇家愛樂都改朝換代,總監換人做做看,也讓人對樂團未來充滿期待!至於向來愛玩跨界的各樂團也正摩拳擦掌,不管是邀天后歌手蒂娜.透納來嘶吼,還是演奏《哈利波特》,都會在這個樂季中,好好給它「跨」個過癮!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在台灣的受崇拜度,顯然不及先前來台的柏林、維也納和阿姆斯特丹樂團。但客觀來說,程度不遑多讓。不久前有十家歐洲音樂媒體聯合票選歐洲十大樂團,結果不出期然,上述三團居首,倫敦交響則緊接在後。 這樂團之所以較未被神化的原因,是因為創團精神即是團員自治,缺乏強人統治招牌;而且活動力特強,只要有錢賺,節目深淺葷素不拘。所以流行音樂、電影音樂常常見到倫敦交響的名號,九三年台灣巨石唱片製作的《魅影幻想曲》成為第一個問鼎葛萊美獎的本土製作,即是請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某方面說,這個樂團代表英式樂團務實而嚴謹的風格,雖然比較沒有傳統文化,但卻是個無可挑剔的演奏機器,能讓上台的任何指揮,淋漓盡致地發揮每一分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首度來訪的率團指揮,叫做丹尼爾.哈汀(Daniel Harding,首席客座指揮)。年僅三十二歲,帥到不行。但因年輕資淺,早年率團出訪時,還因被當成二軍而遭退貨。別急著打退堂鼓,這個年輕人是決定要不要掏鈔票的關鍵,他十六歲就主動請拉圖收他做助理,隨後又跟隨阿巴多,二十歲就開始指揮柏林愛樂。先是在EMI系統下的Virgin公司錄音,現在據聞已經攻入DG門牆。他是極少數目前能在歐陸搧起風潮的青年藝人,「拉圖第二」呼聲四起,想認識他的,不妨上網查查。至於隨團鋼琴家郎朗,每個人自行欣賞判斷囉。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藝號人物 People 不只是音樂家,也是「明星」和「流行品牌」
隨時ready的音符——郎朗
華裔音樂家於全球舞台,現在就屬大提琴家馬友友和郎朗知名度最高。郎朗的崛起,的確有他的本錢,在東方面孔下,能以流利的英文表達自我,以美式開朗的個性說服群眾,就算彈琴時使用過多的肢體語言,看在樂評人眼裡十分矯情,卻為一般樂迷營造出一種新鮮感,隨時「ready」的精神,也為他開創無限機會。
-
藝數魔法室
透過數字,釐清經營迷思
數字具有相對比較的參考價值,可作為追求目標量化以及客觀評量的依據,然而數字並非是藝術團隊成功經營的唯一準則,這也是藝術團隊與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最大區別。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交響曲,英倫變奏 倫敦樂團的經濟奇蹟
倫敦的淸晨,踢踢踏踏的馬蹄聲在金融區的巴比肯表演中心(Barbican Centre)響起,蘇.馬勒特小姐每天戴著安全帽、脚上套著及膝馬靴,精神昻揚地騎著馬來到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上班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巴黎劇場的文學風 除去在餐廳和咖啡廳表演的那些較小的劇團劇目外,每天,巴黎至少有一百七、八十個在正式劇院演出的戲劇節目可供選擇觀賞。 在現、當代戲劇大師或文學名家方面,可以看到法國霍曼(Jules Romains, 1885-1972)的《克諾克醫生或醫學的勝利》,沙特的《無路可出》,尤湼斯柯的《禿頭女高音》、《課程》和《國王死去》,新小說名家薩侯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的《靜默》和《她在那裏》,名詩人塔廸厄(Jean Tardieu, 1903-)的《只有他們知道》,德國布萊希特的《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 1944-)的《她的婚姻信函》,以及日本三島由紀夫的《沙德夫人》等劇目。 在自小說改編成的戲劇方面,則有茨威格的《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和聖.艾克徐貝希久演不衰的《小王子》等劇目。 自散文改編成的戲劇,除盧騷之外,可以瑞典達格曼(stig Dager-man, 1923-1954)的《我們對安慰的渴求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爲代表。有些演出綜合改編幾位文學名家的作品之精采片段編綴而成,如法國奎諾(Queneau, 1903-1976)、裴外(Prvert, 1900-1977)和將頌(Jeanson)之作品改編成的《路過》,以及由維昻(Boris Vian, 1920-1959)和裴外之作品改編成的《巴黎的顏色》。 値得一提的是,法國劇壇對改編詩人名作爲戲劇特別熱衷。這方面的努力,最近有由墨西哥十七世紀著名女詩人克魯絲(Juana Ins de la Cruz, 1648-1695)的詩作改編成的《新世界的不死鳥》,由葡萄牙當代詩聖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1888-1935)的詩作改編成的《水手》和《香菸店》,由法國大詩人米修之名詩《衆陰影的空間》改編成的同名戲劇,以及由另一位大詩人裴外的詩作改編成的《話語的故事》等饒富文學氣質的劇目。 (簡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