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一八/一九樂季,英美樂團以慶祝作曲家周年為主軸的安排少,以「議題」為出發者眾,而議題又多聚焦音樂對歷史、人類身世之意義,呈現出作品的普遍價值,比如二○一八年底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一百周年,不少樂團都對此作出特別回應。大致而言,美國樂團在新樂季期待以音樂鑑往開來,英國樂團則仔細回顧音樂對社會文化造成的影響,以挖掘出聽眾與作品間更深入的聯繫。
以聆聽回顧 以創作期許
紐約愛樂將在二○一八年秋天迎來樂團第廿六任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並以「音樂為世界帶來意義」為概念揭開樂季序幕。
年度主打的「良心之音」系列將自二○一九年五月開始,連續三週進行。首場音樂會將演出貝多芬《英雄》,以及由指揮家巴夏(R. Barshai)改編蕭斯塔可維奇第八號絃樂四重奏的《室內交響曲》,帶領聽眾重溫兩首作品的強韌精神。第二場安排了美國作曲家柯里亞諾(J. Corigliano)在一九八○年代為因愛滋逝世之友人們所創作的《第一號交響曲》。第三場則將演出普立茲獎得主大衛.朗(D. Lang)以貝多芬《費黛里奧》為本延伸創作的管絃樂融和合唱、獨唱的《國度之囚》Prisoner of the state,企圖讓聽者以不同角度認識何謂腐敗。
另外,由於梵志登四十多年前曾赴茱莉亞音樂院隨小提琴教母迪蕾(Dorothy Delay)習琴,紐約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因此他特別安排了「紐約故事:我城脈絡」系列,作為對紐約之致意。其中一場演出將演繹美國作曲家沃爾芙(Julia Wolfe)以一九一一年一次發生於紐約內衣工廠大火為靈感所創作的《吾口之火》Fire in my mouth,作品融合了音樂、燈光與影像,期予聽者強烈的身歷其境感。
與紐愛分庭抗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將邁入第一百個樂季。總監慕提以「反思之時——一則和平信息」為新樂季定調。在樂季介紹中,他特別提到「藝術有強烈的力量能讓靈魂再生」,於是在開季音樂會,率先安排了蕭斯塔可維奇為紀念二次戰時烏克蘭娘子谷大屠殺超過十萬名犧牲者所做的《第十三號交響曲》,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一百周年。接著在十月,邀請客席指揮艾索普(M. Alsop)指揮由樂團委託法國作曲家曼托瓦尼(Bruno Mantovani,現任巴黎音樂院校長)為終戰協定創作之《哀悼》(Threnos,希臘文悼念亡者之意),以及布里吉(F. Bridge)為盧西塔尼亞號遭轟炸沉船事件所創作的《悼歌》Lament,與聽眾共同期勉和平。
同樣迎接第一百個樂季的還有洛杉磯愛樂管絃樂團,總監杜達美將以他指揮風格般的活力,帶領樂團「重新定義管絃樂團的樣貌」。他首先延請四位不同領域的大師作為創意夥伴,包括爵士泰斗漢考克(H. Hancock)、二○一七年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的歌劇導演夏隆(Yuval Sharon)、赫爾辛基愛樂首席指揮瑪爾基(Susanna Mälkki)與客座作曲家亞當斯(J. Adams)等,接著再邀請了五十位作曲家輪番發表新曲,其中有大師、有新秀,企圖拓展當代創作內涵(advancing our art)。發表新作各樂團皆有,但唯獨洛團以如此數量作為計畫目標,是否有可能在質量豐厚的成果中建立起當代之聲新方向,值得觀察。
其餘樂團規劃仍多半以經典、名家為主,然而各自特色仍有可觀。波士頓交響樂團幾乎每場音樂會皆以經典加上新作的方式安排,開展聽眾聆聽廣度的立意強烈。而樂團極具開創性、自二○一八年起與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的合作確定將延續,兩團不僅將共同委託創作(Sebastian Currier小提琴協奏曲),更會互換團員演出增加專業交流,年底還將舉辦「波士頓的萊比錫週」上演巴赫《聖誕神劇》,將日耳曼本色帶至波城。
美東另一名團費城交響樂團與總監涅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將邁入第七年合作,樂季整體定調顯得輕鬆,總監在宣傳影片中說明新樂季目標便是要設計出包羅不同群眾的節目,故自二○一四年開始經年製作的「馬戲音樂會」(Cirque de la Symphonie)仍然是年度重心之一。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樂季安排主軸不算鮮明,其中兩場演繹罕見曲目的音樂會——歐爾頌(Garrick Ohlsson)將演奏布索尼鋼琴協奏曲(2019/2/7~9),以及男低音金斯萊德(S. Keenslyde)將演唱西貝流士樂團歌曲(2019/5/23~25)可謂亮點。
舊金山交響樂團總監湯瑪斯一向勇於嘗試非典型展演(例如前幾年的Youtube交響樂團計畫),但這個樂季的安排並不算前衛。「斯特拉溫斯基慶典」系列將連續兩週演繹《火鳥》、《春之祭》與《彼得洛希卡》等斯氏代表作。舊團對規劃電影音樂會看得出比其他一線樂團更為投入,明年度將上演《侏羅紀公園》、《愛是您.愛是我》、《第三類接觸》都多部強檔,似是意在擁抱更多蛋白區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