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一個樂團與經營一個樂團同樣需要天賦、才能,與手腕。(倫敦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劃/樂團與經營

交響曲,英倫變奏 倫敦樂團的經濟奇蹟

倫敦的淸晨,踢踢踏踏的馬蹄聲在金融區的巴比肯表演中心(Barbican Centre)響起,蘇.馬勒特小姐每天戴著安全帽、脚上套著及膝馬靴,精神昻揚地騎著馬來到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上班……

倫敦的淸晨,踢踢踏踏的馬蹄聲在金融區的巴比肯表演中心(Barbican Centre)響起,蘇.馬勒特小姐每天戴著安全帽、脚上套著及膝馬靴,精神昻揚地騎著馬來到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上班……

辦公室裡的蘇一會兒聯絡美國的羅斯托波維奇,確定後年指揮的曲目及檔期,一會兒緊盯在錄音間錄洛依-韋伯舞台劇的團員得準時趕回赴晚上的音樂會,一會兒打電話給在柏林愛樂的阿巴多,請他五年後回來客席指揮……「什麼,瑪莎(指Martha Argerich)又要取消音樂會?」驚人的電話帳單,每個月少說也有數百鎊之譜。除了這些國際業務,團員生病得趕緊請「槍手聯盟」找人上場,每個月董事會議還得準備忍受不滿團員的砲轟……說起這些,這位身軀高大,剪著服貼短髮的蘇卻是一臉認命的表情,「這就是樂團行政工作!」

槍手樂團

提起樂團的競爭,倫敦是出了名的「戰場」,全世界少有一個城市能夠同時容納下五個近百人的交響樂團及各類型大大小小的樂團,如管樂團、室內樂團(九月訪華的聖馬丁室內樂團即是)。而除了BBC交響樂團有穩固靠山外,其餘樂團都得在強大競爭壓力下爭取生存空間。五大交響樂團外,爲了節省開支靈活經營,都是所謂的「槍手樂團」──眞正的核心只有少數幾個行政人員、藝術總監或指揮,有演出時團員臨時機動成軍,演出結束化整爲零,他們或許透過「槍手聯盟」介紹,或許以前曾經合作過,因時因地重組排列,換句話說,倫敦只有「六」個樂團。音樂家每人都得經紀自己的事業,從加入工會、找工作、簽約、領酬,而爲了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人人也練就了「神槍手」的必備本領──視譜快又準。台灣某唱片公司到倫敦錄音,便是在邊排邊錄的情況下快速完成。如此節省錄音費用當然吸引了許多電影配樂喜歡到倫敦來錄音,也間接成就了獨霸的錄音工業,實在羨煞其他世界著名樂團。然而像蘇一樣的其餘三大交響樂團─倫敦愛樂、皇家愛樂、愛樂—的行政人員,每天還是得想辦法擦亮樂團招牌以吸引更多生意上門,但由於四大樂團有著一樣悠久的團史,歷任的指揮陣容也勢均力敵,加上團員的組織型態類似,彼此間的競爭更形激烈。

自己管理的樂團

以倫敦交響樂團爲例,這個成立於一九○四年的樂團是由當時一群堅持保有自己工作權力的音樂家組成。原因是那時候的倫敦樂團流行「兼差」,排練時可以找人代打,因此皇后廳樂團(Queen's Hall Orchestra)的指揮亨利.伍德對於「每次排練都得面對七、八十張陌生臉孔,甚至首席也不見了」大爲光火,於是準備加以嚴懲,並且實行約聘制度,以禁止團員到外兼差,當時四十六名不服的團員憤而離席,到外邊組織自己的樂團。這也就是第一個「自己管理」的樂團(self-governing orchestra)──倫敦交響樂團的誕生,而原來的皇后廳樂團演變成爲後來的BBC交響樂團,延續約聘制。

自己管理的樂團?這大概也只有崇尙自由經濟的英國人才想得出,並且身體力行。團員們組織公司──樂團,自己當股東,並成立董事會,再由董事會聘請行政部門以負責業務的開發及營運。團員們是老闆,不跟「公司」簽約、不支薪,而以演出及排練場次按次計酬,但必須保證接受百分之八十的演出安排(包括音樂會及錄音)(註)。至於一場音樂會由於樂曲編制不同,到底幾人上場、幾個輪休,則由每一樂器部門自己計算排班。除了行政部門找來的工作外,「老闆們」只要時間不衝突當然有權到外面「賺外快」。

化壓力爲助力

在如此有利的「錢」題下,少有人抱怨工作太多,行政部門不須像其他約聘制樂團,每次爲了團員排練遲到、缺席傷神,而避免了許多管理上的爭端。「自己管理的制度把市場壓力化爲管理上的助力,讓團員與行政部門結合在一起,同時也讓每一位音樂家感覺他是在經營自己的事業,而不受僱於人。這樣的工作尊嚴讓人更敬業!」蘇如是驕傲地說。然而,老闆永遠不會被炒魷魚,而行政部門只要一有閃失──工作不夠多、曲目安排得不好,那麼董事會議上就得接受砲轟,「不過,如果他們不保持演奏水準,曲目不夠廣泛以致找不到工作」,那麼蘇的反擊可也不留情面。

從四大樂團的「自己管理」制度及槍手樂團靈活機動的組織,塑造出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經營模式,造就了倫敦樂團的經濟奇蹟,除了「福氣啦!」之外,英國音樂家在經濟現實壓力下突圍,爲自己開創出一條獨特的生存之路,其精神値得其他等待國家餵養,或是內耗在勞資管理衝突樂團借鏡、學習。

(本刊編輯 林靜芸)

註:倫敦交響樂團每年的工作時數working sessions(每個session約三個小時):音樂會75、排練193、巡迴演出排練68、古典音樂錄音202、電影配樂6、輕音樂錄音27、管樂錄音10、弦樂排練9,合計一年590,平均每天工作7.4小時。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