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三一一大地震

相關文章 6 篇
  •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右)回述《甦》拍攝過程,旁為JTI台灣公共關係總監李宜蓁。
    企畫特輯 Special

    勿為逝者傷悲,請為生者流淚

    應JTI台灣之邀,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應邀拍攝日本「三一一」震災紀錄片《甦》,透過災後餘生者的四段故事,呈現了災區人們的勇氣與愛,楊力州表示:「在片中,我希望傳達的概念是:『勿為逝者傷悲,請為生者流淚』,讓倖存者可以重獲繼續努力的能量。」

    文字|林千琪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慕尼黑室內劇場《列希尼茲(滅絕天使)》
    東京

    東京表演藝術節登場 關注現實的複雜殘酷

    第五屆的東京表演藝術節於十月份登場,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衝擊後,藝術節特別關注表演藝術如何理解並表達所面對之殘酷而複雜的現實,所以這次的主辦節目系列的十二個團體,演出主題均集中於反映國際情勢和當代社會議題。另公開徵選的「新生代展演」今年首度向其他亞洲國家徵件,台灣的林文中舞團《小南管》和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也在角逐的一百八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獲選。

    文字|邱馨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再見〉中,姬蘭身著紫色格紋上衣、芥末色裙子,舞步輕巧,與音樂一氣呵成。(Lesley Leslie-Spinks 攝  Sadler's Wells 提供)
    倫敦

    西薇.姬蘭《六千哩外》 以新舞向日本致意

    舞蹈天后西薇.姬蘭七月初在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出新製作《六千哩外》,包含了她與威廉.佛塞合作的〈重組Rearray〉與馬茲.艾克為她量身打造的獨舞〈再見Bye〉。由於三月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正值姬蘭與佛塞工作排練新舞,於是她將此次演出命名為《六千哩外》,以向日本致意。

    文字|魏君穎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日本野戰之月劇團在災區巡演,給災民鼓勵。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營運危機中 重覓劇場的存在意義

    去年發生的日本「三一一」東北大地震發生後,不少劇場工作者以行動參與災區的支援工作,雖然因為社會的「自律」,民眾降低娛樂活動,而讓劇團經營面臨危機,但也讓劇場工作者重新思索,面對災難的降臨,劇場可以做什麼?劇場存在的意義為何?

    文字|李建隆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放屁蟲》中,演員們無聊地看著電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放屁蟲》導演

    神里雄大:希望觀眾看完不是覺得有趣,而是「有趣嗎?」

    在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後創作的《放屁蟲》,透過荒謬劇般的情境,對日本社會的無力感提出深沉省思。應臺北藝術節之邀,《放屁蟲》將於八月中旬來台演出,本刊趁此機會,專訪編導此劇的日本新銳導演神里雄大,一談個人走上戲劇之路的歷程與創作《放屁蟲》的思考。

    文字|李建隆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表演動機》以編導在便利商店的工作經驗出發,找來店長與合作過的女演員,以即興表演方式,檢討在大都市中年輕創作者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議題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生作為排練場 劇場作為第二自然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自九月中到十一月初舉行,節目除了十檔主催作品呈現精采的前衛之作外,還有針對年輕新銳藝術家開展的「新銳公募」系列十一檔演出。而我所看到的幾檔演出作品,明顯受到311日本大地震的影響,這種影響反映在創作形式上,是對大自然的恐懼,這些作品主要都是反映了都市或現代文明中的主體認同危機。

    文字|耿一偉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哲誠:用聲音探索真實與想像的世界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