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莉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舞│台》
反芻生命歷程 吳碧容鋪展「舞台人生」
經歷婚姻、生子、受傷,以及心儀的編舞家碧娜.鮑許過世,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吳碧容思索:跳舞、表演、創作之於自己,到底是什麼?進而領悟「因為舞台,所以作品存在;因為作品,所以生命不死。」反芻這兩年的生命經驗,吳碧容以《舞│台》搬演了一場抽象到具象、狹義而廣義的「舞台人生」。
-
演出評論 Review
眼花撩亂的慶生會
蘇安莉的《安提卡書簡》,可能是這次表現最為完整的作品。切分清晰的光區、舞作進程的考量、不拖泥帶水的肢體,有二○○一年《24》同樣冷靜處理感性的成功因素與迷人超脫特質。極簡主義的音樂、男聲唸詩,聲音本身的音韻及文本在破裂片段中透露的訊息拼湊,舞蹈尚未展開即已異常豐富。
-
企畫特輯 Special 演出先透視
以東方戲曲思維 解讀達文西密碼
崑曲小生楊汗如及現代舞者蘇安莉在《小船幻想詩》首度合作,楊汗如將打破行當,兼飾生、旦二角,先扮女裝,再改作男兒衣履;而蘇安莉將以多種造型飾演楊汗如的影子,一個不安定、充滿變數的影子,如影隨行,亦步亦趨,彷彿達文西另一幅名作《施洗約翰》,以曖眛的眼神與手勢,指向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如是說
透過「未知」,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故事
關於選擇「未知」作為這次編創舞作的主要題材,美光的想法其實很清楚:「我跟安莉都想說的,其實是一種『人性本質的共通性』,而面對『未知』是一種集體的、超越個人的經驗,也就是說,這是每個人時時刻刻,躲不掉、逃避不了的共同命運及歷程。那我們如何透過個人經驗、回憶、甚至歷史去了解『未知』的力量,以及認清面對它時的盲點?」美光再次強調編創《未知》是有感於『未知』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此外她也說明:「選了這麼一個題材可不是為了說教!我們想營造的是一種舒服的感覺,我們自己的創作過程就充滿『未知』,這個作品一開始是沒有文本的,透過這段未知的歷程,共同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故事;像星朗的親情、蘭蕙的生老病死、安莉的克服恐懼,以及我自己關於時間消逝的體會等等。這個主題可以表達得很沉重、很窒息,但我們想做的是希望讓觀眾能『看到』未知這個題目的重要,但不覺得窒息。是一種立體、多元、深具包容力的呈現,由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個人生命故事如何使我們對『未知』更深一層的體驗。」 談到為什麼編創《未知》,安莉很直接地說到核心:「生命本來就是未知啊!」「我們都在面對未知!生命不能掌握,但我們又常常想要去掌握。當我們體會到生命不能掌握時,好像反而能得到一些線索來看清未知。其實,我跟美光想講的就是『面對生命』這回事。」關於作品呈現的方式,她接著說道:「在這個作品裡,觀眾會看到一些非常『日常生活』的元素。透過這些看來垂手可得、幾乎人人都可親身經歷的題材,《未知》並不是要表達對命運或未來的期待與想像,而是要闡述『生命本來就是人生經歷的累積』這樣一個概念。當我們回顧生命中未知的經驗時,可以是這麼一種不同的滋味!」 文字|黎美光、蘇安莉 古名伸舞團編舞家
-
回想與回響 Echo
誰在乎時間?
舞蹈自身的價値有時甚至超出了其陳述含義的價値,從這個觀點出發,也許就不需太在乎「時間」是什麼,畢竟「舞以載道」不過是衆多詮釋舞蹈的途徑之一。
-
舞蹈
從「無關四月」看後雲門新解
「雲門」的舞蹈不會只是單純地扭動身體,它永遠肩負使命、傳達訊息、舞以載道。然而「無關四月」有的卻只是以身體爲主體,讓身體在主題、故事、情節之外重做主人,不再爲文學、歷史服務。
-
藝術節 Festival
熱鬧、另類的春之演藝
帶著一點點俏皮的「邊緣」性格,皇冠藝術節九七年春第四度「另類」登場,古名伸、密獵者在其中重現江湖,金光閃閃的霹靂布袋戲與老成持重的相聲對壘,還有中規中矩的學院製作與實驗精神不死的香港「沙磚上」相比美。六個節目陣勢雖不大,卻因型態各異而呈顯出熱鬧的場面。
-
舞蹈
另外一種「新世代」的組合
編舞者們對此次舞展的主題「身體?誰的?」提供不同層面的思考和創作的角度,經由他們感性與理性的內在經驗,呈現在特殊舞蹈語言和風格裡,以傳達他/她體會和體悟的生活經驗,以及作品的重要意涵。
-
舞蹈
眞誠的自我剖白 評「九月的對話」
「九月的對話」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作品形式的獨創性或是主題的煽動性,而是楊銘隆與蘇安莉那不溫不慍的動作質感與不造作、不激動又暢快的雙人舞。
-
新秀登場
攜手踏上雙人舞台 楊銘隆與蘇安莉的肢體對話
他廿一歲當兵時,才因藝工隊首次接觸舞蹈,如今已成爲美國著名現代舞團的團員。她從三、四歲起就沒間斷過練舞與演出。兩人在文化大學舞蹈系相識後,黑黝強壯但溫柔體貼的楊銘隆就與嬌小纖細、舞藝不凡的蘇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最佳伴侶。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舞蹈書寫歷史 側記「半世紀的脚步」系列活動
今年三月十三日,一個細雨霏霏的晚上,在台北市立社敎館有一場特別的演出。演出內容不是某某舞蹈家的年度大作,也不是哪個外國舞團又來叩關,而是七位台灣舞蹈家代表作品的呈現;是台灣舞蹈半世紀以來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