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劇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明星就是王道 劇場變身「遊藝場」
日本商業劇場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必須先有主角!」說穿了,商業劇場本身就是為了「主角」而存在,擔任主角的明星演員要具有吸引觀眾入場看戲的神奇魅力,也決定著舞台的成功與否。而另一方面,商業劇場多是由大型的演出公司主辦,使用大型劇場、長期不休息的演出檔期,加上把演出的場地打造成「大型綜合遊藝場所」,吃喝玩樂的設施應有盡有,讓觀眾在「追星」過程中還能感受到戲劇的魅力,同時也能夠在觀賞過程裡完成「綜藝娛樂」的遊樂饗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東洋浪捲西方 衝撞中的官能饗宴
蜷川幸雄執導的作品範圍廣泛,從希臘悲劇、莎劇、現代戲劇到日本古典劇作家皆有涉獵,他在以西方為底的劇本上,加進日本傳統元素,強烈的視覺效果與巧妙運用的音樂牽動著觀眾的神經,看戲猶如經歷一場官能的饗宴。但蜷川的成功絕不只是賣弄異國情調與感官刺激而已,仔細閱讀原典,思考台詞,尋找表達的形式和語言,擅用演員的特質,激發演員的潛力,共同開創新的境地,或是蜷川持續成功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方劇場西化經驗
繼去年「小亞細亞網絡」邀請日本榴華殿劇團來台,以及年底的Pappa TARAHUMARA的「驚鴻一瞥」後,今年日本小劇場元老「新宿梁山泊」也將第一次出國巡迴至台灣。經過數十年「西遊取經」的台灣劇場界,雖然與日本相隔咫尺之遙,卻有如千里之距;在眼見日本劇場逐漸脫離傳統與現代的掙扎,歩向獨特美學風格的同時,台灣劇場創作者是否開始省思學習日本經驗的必要性?本刊從影響日本藝術界甚鉅的六〇年代開始,探索日本小劇場的沿革和發展;並且就劇場實踐與劇場風格,介紹幾個具有當代美學意義的創作者和團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反現代到後現代
六〇年代美日安保條約的續訂,引起日本社會的抗爭與對傳統文化的覺醒。當時的戲劇創作者開始推翻「新劇」的正統理念,走入地下,走向街頭。經過七〇年代的發展與八〇年代喜劇風格的發跡,傳統與現代在九〇年代的日本小劇場創作中,分界已日漸模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急流「勇進」的航程
在一股東西融合的急流中,日本非但沒有迷失,反而在徹底西化之後,樹立了日本獨特的劇場特色,台灣劇場創作者應藉此思考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基本美感。
-
座談會
讓「夢與想像」包容「挫折與絕望」
「小亞細亞」劇場網絡於九七年成立,台灣邀請「小愛麗絲」創辦人西村博子、香港劇評人梁文道,九月六、七日於皇冠小劇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