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見体劇團
-
舞蹈 是時候來找亞洲DNA了!
第2屆 Dance Now Asia 串連4國開啟舞蹈對話
匯聚了無數島嶼、語言、文化,長出了多元的身體、藝術與舞蹈風貌,「島嶼」型態讓亞洲的國家各自獨立也各自獨特,卻也因為過往的殖民歷史,在追求西方舞蹈藝術之餘,依然保有自己的文化容貌、內涵與自我。解殖之路漫漫,但隱藏在各島嶼裡的文化能量,依舊是在千禧年後開始逐步修復、重塑;找到自己的身體,也找回身體的聲音。 古蹟轉生 成為台灣舞蹈安身之處 近百年前,臺北市中山堂於1936年完工啟用,時名「臺北市公會堂」;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中山堂成為重要的集會空間,擁有座椅與舞台的「中正廳」成為表演與發表演說的場地,「光復廳」則成為宴請賓客的主要空間。2019年文化部指定中山堂為國定古蹟,建築雖老,依舊是保有80年前的風華與韻味,並始終作為文化場地默默貢獻一己之力,台灣重要的舞蹈家蔡瑞月、林懷民的職涯首演皆發生在此。 中山堂轉型的討論歷時多年,最終決定以「舞蹈中心」作為轉型目標,於去年(2023年)首辦「Dance Now Asia 亞洲舞蹈藝術節」試水溫,今年再度由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Meimage舞團藝術總監何曉玫擔任策展人,於9月27日至29日舉辦「2024 Dance Now Asia」,讓如水一般的舞蹈藝術,持續點亮這座充滿歷史的古蹟建築。 作為10年轉型計畫的起步,何曉玫認為,讓場館藉著舞蹈節來理解與想像舞蹈使用的可能性與需求面是首要目標;其次,再藉著國際型 Festival 的機會納入國際的舞蹈能量,創造交流之餘,也奠定台灣舞蹈中心的廣度與寬度,而 Dance Now Asia 就肩負著如此重責大任。 「亞洲的國家很多,島嶼更多,從文化、宗教、信仰到民族性都很豐富,各自長成獨一無二的樣貌。」隨舞團巡演交流國際多年,何曉玫觀察到亞洲國家就像一塊未開發完全的瑰寶,儘管過往我們的舞蹈教育多是面向西方,但近幾年彼此都有意識地回望己身,試著在西方的身體訓練之外,向內挖掘,探詢亞洲自己的DNA。
-
戲劇 在夢想失落後接受平庸
《門禁社區》 譜寫台灣當代寓言
這個地方曾經是海底,後來變成陸地;曾經寸草不生,之後一片碧綠。它曾經見證殘酷的罪行,也有過令人感動的事蹟;人類在此互相殺戮,也在此互相扶持。有人在此出生,有人在此死去,既是墳場,也是搖籃;它曾經是人間煉獄,也曾是神聖之地。 ──紀蔚然,《門禁社區》 這是一場戰戰兢兢的採訪。曾在受訪人的課堂內認真聽取才華,讚嘆師者的觀察與詮釋。而在翻遍《門禁社區》劇本與宣傳資料後,種種的疑問堆疊成冊。直到訪問結束,才敢大膽結論:或許只有擅長處理寫意與抽象,將文字與節奏玩得詩意而深刻甚至帶點瘋狂的導演符宏征,才能紮實透析出劇作家紀蔚然筆下那些虛實共存的場景裡滲透出的醒世意味,並搬演成為當代台灣人際與社會的現世寓言。
-
戲劇 7位演員的獨角戲
愛與孤寂 《SOLO 鏈結反應》刻劃疫情的痕跡
COVID-19疫情至今不歇,台灣約莫在2021年中影響各行業最為劇烈,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人被迫改變生活型態,有更多時刻必須與自己獨處。於是,身為劇場創作者的李明哲,認為這段獨處的時間是我們被迫和自己對話的過程,生理與心理狀態都會產生很多變化,「如何轉化為劇場的語言」讓他開始思考這次的獨角戲創作。原本,他打算發展自己的獨角戲;因緣際會下,轉為創作統籌,最終找到7位演員王靖惇、林子恆、梅若穎、陳以恩、黃柔閩、廖原慶與鄧九雲,發展出7部獨角戲,並以《SOLO 鏈結反應》鏈結、然後製造另種化學效應。
-
動見体《美好如此》 從女性視角看親情與孤獨
動見体劇團2024年全新作品《美好如此》即將登場,以深刻情感細膩刻畫母女之間關係,帶領觀眾踏上生命最後一段旅程,探討生命終點及親情中的孤獨與依靠。
-
音樂
劇場就是音箱 解構六十分鐘的共鳴
繼《凱吉一歲》之後,作曲家林桂如歷經多年醞釀,與聲音裝置藝術家王仲堃、打擊樂團體「自由擊」,共同創作了新作品《共鳴体》。藉著「震動式喇叭」的運用,將表演空間轉化為可以共鳴的大音箱,結合肢體、裝置、互動,要讓到場的觀眾,在沒有片段、沒有中場的六十分鐘裡,感受另一種共鳴。
-
戲劇
不願接受,但能做些什麼?
老闆雖然被打倒在地上了,但房租還是會漲,酒吧還是得關門,努力的人們還是必須獨自面對那徒然的人生,而我們還是會持續關注究竟「誰」會不會領表參選,繼續帶領我們一起發大財因此,我們必須自問:除了在劇場中,揭穿、嘲弄、反擊那些壓榨我們的機制和個人,我們在現實中還能做些什麼?從劇場內到劇場外,我們如何連結觀看的動作和具體的作為,將戲劇性的嘲諷轉化為真實的批判?
-
戲劇
集體病症的難解《病號》
從過程中一直到了最後,不只一組出現了性愛的需求和死亡的結局,崩毀抑鬱的氣氛籠罩著各個角色,「病情」相互傳染、瀰漫渲染,一方面來看,形成了共同的主題,將這個小社群愈扣愈緊;但另一方面來看,形成了齊聲而單音的共鳴,影響到了整體敘事從頭到尾的音樂性。這樣多段一致的同向,呈現出了一種虛無感,讓人玩味的是這些不同的角色們所面對如此巨大虛無感的生命態度,連帶地可能影響到全戲的調性,甚至格局
-
戲劇 動見体劇團《病號》
多重帳號之後 「你」又是誰?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小劇場.大夢想IV」與《櫻桃園2047》
好戲上場 臺灣戲曲中心開機暖身
經過一年的沉潛整修,臺灣戲曲中心將自十月份起以「2017亞太傳統藝術節」正式開幕,之前先在小表演廳推出數檔好戲吸引觀眾目光,包括頗受好評的「小劇場.大夢想」第四屆演出,還有人力飛行劇團的《櫻桃園2047》。前者包含林桂如與動見体劇團全新創作《狂起》,後者則延續導演黎煥雄對契訶夫的關注,討論演員與生活中的表演。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符宏征《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問題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品嚐家的百般況味 》
什麼是「家」?一個千迴百轉也難解,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的大哉問,如何在劇場裡演給你看?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以「一家の味」為題,邀來同黨劇團《窗明几淨》與動見体劇團《拼裝家族》,分別由黃郁晴與吳定謙執導,透過國外翻譯文本與本土原創劇作,透視現代家庭辛甜苦辣、五味雜陳的多種況味。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拼裝家族》
曾幾何時,傳統家庭的組成與想像與現今世代的生活情境逐漸背離,情感親密的人未必是你的家人,距離親近的人甚至可能長期不在你身旁。都市人口組成與職場環境的快速變動引領著這條傳統家庭崩解之路,而千禧年以降,網路生活全面滲透日常則讓虛實藩籬逐一倒下,將整個世界帶往無法回頭的方向。 二○一四年NHK製播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揭示了以「羈絆」為核心價值的日本社會,在這樣的家庭崩解浪潮下,那群無人聞問默默死去的邊緣群體,成為這個無法回頭時代的肉身見證者。 由吳定謙執導與動見体合作的《拼裝家族》,創作靈感就來自於「無緣死」這個概念,事實上走在相似道路上的台灣,隱藏在水面下的無緣社會問題可能更加嚴重。觀看演出的同時,舞台上假裝成家的人們保有了一絲守護價值的期盼,但回望現實身後,我們的處境又如何可能樂觀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桂如 百變鬼靈精 處處都可成書桌
出身學院科班、也縱橫劇場音樂的作曲家林桂如,寫曲之前會把所有靈感來源攤放在書桌上,隨手激盪創意;等到正式進入寫曲,就需要一個大書桌,擺上樂曲每部分的結構,此時圖書館的大桌便成她的工作平台。而家中將想像的聲音實際演練、實驗出來的鋼琴,則完全走實用風,一切布置只為了方便創作。林桂如其實是一位只要讓心安靜下來就可以工作的作曲家,無論在任何地方,她都可以寫出驚奇的音樂,創作靈感可謂信手拈來。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靖惇《想像的孩子》
在禁忌框架下尋求「家」的未來式
繼《屋簷下》和《台北詩人》之後,編導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來到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但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 東亞舞蹈成亮點
固定一月份在紐約舉行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是北美表藝圈的一大盛事,而由亞洲協會主辦的東亞當代舞蹈示範演出,已成為年會期間最具口碑的表演之一,今年有來自台灣的孫尚綺、董怡芬及動見体劇團,還有日本的Kaori Seki舞團、enra舞團、川村美紀子等五檔作品,展現東亞當代舞蹈的精采風景。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野良犬之家》 以狗喻人的家庭寓言
如果人活得像「狗」,他的人生會是如何?編劇林孟寰獲第十五屆台北文學獎劇本首獎的《野良犬之家》,即以一對「狗」兄妹影射失落的七年級世代,如被家庭豢養般,失去開創未來的能力,而與看似理所當然存在的父母,卻又是如同陌生人這齣家庭寓言,將由五年級的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搬上舞台,他以「差異與認同」的世代距離作為文本詮釋策略,與編劇展開不同世代間的對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暫別肢體劇場 拆解家族通俗劇
將於月底上演、編導符宏征的新作《離家不遠》,從自身的家庭回憶出發,透過回顧家族成員的死亡,揭開人們為何以愛為名卻暴力相向,書寫一則台灣當代的家族寓言。符宏征表示,《離家不遠》捨棄了動見体過往肢體劇場的風格,更像是一齣經過解構的通俗劇。
-
戲劇新訊 動見体劇團《屋簷下》
荒謬筆法,書寫家庭的崩毀
屋簷,象徵著家庭的庇佑及保護;屋簷下,表面和樂無事的家庭場景,說不出口的秘密,卻潛伏在一家人之間。當屋簷的遮蔭消失之後,秘密被揭穿,會造成甚麼樣的衝擊?家人毫不保留的愛,又會造成任何傷害?動見体劇團新作《屋簷下》,由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王靖惇編導,劇中藉由因大水沖刷,而失去「屋簷」庇護的一家人,在狹小的空間、隔音極差的組合屋當中,傾聽彼此的慾望和秘密,最終發現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真實面貌,影射現代家庭結構的崩毀。 全劇在日常生活題材中,注入詩意魔幻,透過疏離的觀點,揭開人性的隱晦,「水」的意象貫穿,更帶來隱然的對比與多重象徵。在悲哀的家庭氛圍中,犀利、荒謬又不失殘酷力道的語言,大膽直接的對話與動作,節奏轉折明快的情境,形成創作的一大特色。尤其,不同世代間的語言運用,顯露出編劇對於語言的細膩觀察,例如運用河洛語節奏感強烈又力道十足的特點,塑造母親的形象,呈現台灣本土傳統女性的堅強性格;而年輕一代的語言匱乏無力,也突出新世代缺乏核心價值的焦慮,對比兩代間價值認同的差異與衝突。
-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考驗 劇場中生代的大舞台挑戰
台灣劇場界「世代斷層」警報解除了嗎?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的劇場中生代編導如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紛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雖然對他們而言,從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但當表演藝術只是娛樂市場的選項之一,面對商業行銷越來越緻密的手段,市場考量與創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許是這群中生代導演的劇場之路,所面臨更大的挑戰。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藝術節馬拉松 創意豐沛好個秋!
秋天正是看戲天!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所辦的「關渡藝術節」與老字號的「皇冠藝術節」將在十、十一兩個月佔據表演迷的每個週末。前者以Joy做主題,聚焦喜劇性的表演類型,期待帶給觀眾親近藝術的歡愉感受。後者則一本小而美的精緻路線,四檔演出風格形式內容迥異,各飆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