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曉鷹

相關文章 9 篇
  • 舞台上,每當理查殺一個人時就在宣紙上流下血來,產生中國式的渲染效果。
    焦點專題 Focus

    兩桌四椅的「中式理查」 環球劇場中的陰陽辯證

    導演王曉鷹的《理查三世》當年是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所邀而製作,在「GLOBE to GLOBE從環球到全球」戲劇節演出,為了在各國競演中彰顯中國特色,他採用中國戲曲元素,更在首演時因布景道具未抵達,反以更簡約有力的表演令人驚豔。對理查三世的詮釋,王曉鷹說:「我想用一種中國的『陰陽辯證』的方式來處理他在與其他人物對話的時候,是一個正常的、帥氣的、俊朗的,當他做內心獨白的時候,就呈現出一種形體的、靈魂的扭曲。」

    文字|林偉瑜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杜甫》是今年國話劇院集結了各路高手打造的重磅戲。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國家話劇院搬演《杜甫》 引來「詩聖」發「密函」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

    文字|李翠芝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紀念碑》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孟京輝、王曉鷹、查明哲 大腕導演名作齊聚

    繼去年首度舉辦、以集結大導名作打響名號後,中國國家話劇院再度大舉來台推出「臺北演出季」,今年由查明哲、王曉鷹、孟京輝領軍,精選《紀念碑》、《紅色》、《戀愛的犀牛》及《霸王歌行》四齣好戲,有西方劇作,也有原創劇本,題材貫穿古今中外,從大時代無奈的悲歡離合到小時代難逃的愛恨糾葛,演繹不同時空背景的動人故事。

    文字|廖俊逞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王曉鷹的名作《哥本哈根》有東尼獎血統,維持近十年來原班人馬的奇蹟,繼續由梁國慶、何瑜、楊青三位長青樹上場。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文字|郭耿甫、中國國家話劇院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人新政新樂季

    在國內廣大樂迷的引頸期盼下,曾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台灣之子」呂紹嘉終於回到台灣,出任國家交響樂團(NSO) 音樂總監。這大概是即將展開的新樂季中,最令人興奮且期待的大事件。呂紹嘉是台灣在國際樂壇中地位最高的指揮家,多年旅德,卸任漢諾威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之後,呂紹嘉客席多國歌劇院指揮歌劇與音樂會,邀約不斷。返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國內樂界人士的期盼,也是呂紹嘉義無反顧的重責大任。在今年的 新樂季節目中,呂紹嘉除了跟樂迷一起回顧大作曲家馬勒、也邀來許多國際樂壇名家與NSO同台外,更令人矚目的是,呂紹嘉安排了現代音樂,要帶給樂迷嶄新的聆聽經驗,一如他對NSO的期許:「不討好樂迷,更不討好樂團團員,我要讓外界看見國家交響樂團真正的實力。」 除了呂紹嘉即將為NSO帶 來全新氣象外,本刊也為樂迷精心策劃了新樂季的完全導聆指南,歸納整理出「指揮」、「名家」、「未來大師」、「現代音樂」、「首演作品」、「節日派對」、 「歌劇音樂劇」、「東西同台」與「跨界」等十個焦點,讓讀者輕鬆掌握國內各大交響樂團在新樂季即將端出的誘人菜色。除了國內的樂季總覽外,本期的特別企 畫,我們也將搶先報導國際樂壇的最新樂季動態,從德奧、法國、美國、英國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中,從人事更迭到曲目選擇,標誌出這些古典樂龍頭的現今發展與未來趨勢。 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上正經歷著政經改革開放的解嚴時期,反映在戲劇上,則是充滿活力的小劇場運動。彷彿是相互呼應似地,一九八二年的北京,在首都劇場三樓,北京人藝的導演林兆華執導作家高行健的《絕對信號》,這場實驗性質的非售票「內部演出」,亦開啟了中國八○年代的實驗話劇和小劇場的風潮。如今革命的信號響起三十年,以北京為首的大陸劇場經 歷七○年代末和八○年代的探索劇和實驗話劇運動、九○年代的先鋒劇場、和九○年代末迄今鋪天蓋地的商業劇場等階段,如今究竟呈現了什麼樣的面貌?我們透過 林兆華、孟京輝、李六乙、王曉鷹、田沁鑫五位如今在大陸劇場各擁一片天,導演風格與關注主題各異的導演,帶讀者深入了解大陸劇場現況的多元發展。 除 了走進劇院看戲、聽音樂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藝術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期藝活誌規劃的「舞動身心靈」單元,將與讀者分享人與舞蹈互動的更多可能。在生活 中,在公園裡,在教室中,從舞蹈作為肢體律動開發

    文字|黎家齊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賴聲川認為,導演訓練非常不容易。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林兆華
    焦點專題 Focus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文字|李季紋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王曉鷹
    焦點專題 Focus

    王曉鷹 深究文本內涵 嚴肅詰問生命

    除了林兆華以外,在八○年代實驗話劇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話劇導演,至今仍活躍於話劇舞台的恐怕就屬王曉鷹了。雖出身於八○年代的實驗導演之列,但他從九○年代後至今的導演風格趨於沉穩,不再汲汲於劇場表現形式的探索,而以詮釋嚴肅和具深刻生命意義的戲劇文學作品為其舞台創作的核心。王曉鷹的戲劇中的文學經典、嚴肅的題材、幾乎不用大明星、不取悅觀眾、也無廉價笑聲,這在當前過度商業化的中國話劇舞台的確是鳳毛鱗爪。

    文字|林偉瑜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情感操練》由王曉鷹執導。
    交流道

    小劇場的三方聚會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旬,「'93中國小劇場戱劇展曁國際硏討會」在北京召開,台灣、香港有二十多位小劇場工作者參加這項活動。趁此難得的機會,林克歡邀集了兩岸三地小劇場工作者在「演劇硏究工作室」聚會座談。

    文字|牛耕雲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