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鄧肯

相關文章 10 篇
  • 德布西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讀書術

    藝術家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書帶給他們創作上什麼啟發?編輯室精選7組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一窺他們的書單如何作為一盞盞路燈,點亮其創作與生命旅途。

    文字|李秋玫、張慧慧、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現代舞蹈先驅伊莎朵拉.鄧肯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傳承流通中,找到「自己的舞蹈」

    法國導演曼尼弗的電影《伊莎朵拉的孩子》通過三段敘事、四位與舞蹈發生直接關係的女性,描繪了現代舞蹈先驅伊莎朵拉.鄧肯堪稱「活生生」的舞蹈遺產。編舞家傑宏.貝爾新舞作《伊莎朵拉.鄧肯》則如舞蹈歷史的演講講座與現場示範,由六十九歲舞者、老師暨鄧肯專家舒瓦茲上台演示鄧肯知名舞作,透過「教育」方式與觀者發生關係。兩作品都在在說明當下藝術「作品」的概念和定義的大轉變,作品的效應或影響可說與作品「本身」同等重要。

    文字|詹育杰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Nureyev Howard Brown 編輯 Phaidon Press 1993 出版 177頁/精裝 NT$1,248 誠品書店經銷 紐瑞耶夫是舞蹈界的一則傳奇,他光彩耀目的生涯吸引無數攝影師競相追逐,透過鏡頭紀錄他的舞作並捕捉瞬間的肢體美。本書蒐集二、三百幀佳作,書後附有紐瑞耶夫的生平簡歷及歷年作品中所擔任的角色。 Life Into Art Isadora Duncan and Her World Dore Duncan, Carol Pratl 及 Cynthia Splatt 編著 W. W. Norton 1993 出版 誠品書店經銷 198頁/精裝 NT$1,200 鄧肯,另外一則傳奇。她的名字總能惹起諸多聯想:美麗與優雅、激情而叛逆、勇氣和悲劇。本書的二百五十餘幀照片(其中有許多初次發表)及三篇文字素描應有助讀者穿過傳奇的煙霧,親近這位現代舞之母及女權主義的先驅。 編者之一Dore Duncan是鄧肯的姪孫女。 低音大提琴 徐四金(Patrick Sskind)著 彭意如譯 小知堂文化1994出版 87頁/平裝 NT$120 本書是德國作家Sskind於一九八〇年所完成的單人獨幕劇,藉由一位已逾而立之年的低音大提琴手於演出前喋喋不休的自語,傳達出作者所謂的「關於一個男人在一個小房間裡思考存在的問題」。至於這個男人的意念:在當晚音樂會裡大叫出他所暗戀的女子之姓名,其趣味不下於T. S. Eliot的詩作〈Prufrock的情歌〉。 Music and the Mind Anthony Storr著 Ballantine Books 1992出版 212頁/平裝 NT$330 誠品書店經銷 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神奇而又最能激奮人心的。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男女主角的雙人舞,除了各自展現技巧之外,最重要的橋段,莫過於男舞者扶持或托舉女舞者的身體,以展現其輕柔的體態與優美的線條。圖為基洛夫芭蕾舞團演出的《天鵝湖》。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文字|陳雅萍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編舞家凡德吉帕斯不以身體的觀點在敘述一種舞蹈哲學,而是通過意味豐盛的詩句,把身體壓縮成為象形文字。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鄧肯為未來舞蹈所抱持的世界想像,是讓身體的神聖性不再回歸於上帝的秩序,卻是超越秩序而產生多義性及不確定性的自我。現代舞如此追求自我形象的創造,是舞蹈史很重要的發展動力。然而到了《新黑色》,若以凡德吉帕斯的創作觀與現代舞初始的鄧肯對照,《新黑色》在崩壞的秩序之上,無力再構築人的神聖形象,身體已是「從頭到腳鋪滿了無法辨識的符號」。

    文字|王墨林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新古典藝術基金會「溯源《現代舞之母─鄧肯研究》研習營」邀請捷克鄧肯舞蹈音樂學校校長伊娃‧芙拉西思卡娃(左)來台傳授鄧肯舞蹈在歐洲的現代發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新古典基金會 紅樹林小劇場全新啟用 籌備了兩個寒暑,新古典藝術基金會位於淡水紅樹林的小劇場,已於五月正式啟用,開幕第一個重頭戲─「溯源《現代舞之母─鄧肯研究》研習營」,廣邀各年齡層舞團師生參與,並邀請捷克鄧肯舞蹈音樂學校校長伊娃‧芙拉西思卡娃來台,傳授鄧肯舞蹈在歐洲的現代發展。身為台灣舞蹈界大老的基金會董事長劉鳳學表示,紅樹林小劇場佔地一百二十坪,結合創作、教學及劇場功能,為國內展演團體提供一個新鮮場地。未來除了繼續推廣外,希望與居民緊密結合,規劃多場生活講座,落實到社區生活之中。(鄭淑瑩) 德國導演卡斯登穆勒尋找華語女演員 德國新銳導演卡斯登穆勒(Peter Kastenmuller),明年計畫在法蘭克福劇院推出一檔新戲,女主角為兩位亞洲人,在旅德作家陳玉慧建議下準備啟用華語演員,希望台灣女演員參與新戲演員甄試。 卡斯登穆勒之前以慕尼黑貧民區青少年為主題的戲Benny Hill,在本刊第146期專欄「歐洲人文筆記」中,作者陳玉慧有詳細的介紹。這次尋找華語女演員,只要會講英文便可,會講法文或德文更好,年紀約卅歲左右,或看起來年輕,有戲劇經驗,必須赴德國面試。不過,面試必須自己付費。一旦錄用,必須排戲兩個月,以及之後在歐洲各地巡迴,可能須在歐洲待上半年;不供食住,但有演出費和排練費,均為德國標準演員費用。意者可以簡單英文履歷直接寄給導演卡斯登穆勒pk@adrenaline.de(莊珮瑤) 華人鋼琴家陳宏寬 加盟金革唱片 與馬友友、林昭亮同為享譽國際的華人裔知名音樂家陳宏寬,十三年前因罹患「局部肌肉張力不全」病症,而告別樂壇。如今靠著練氣功和自創的物理療法,陳宏寬的雙手完全恢復了正常,曾經因為病情而恐怕中斷的鋼琴生涯,再現曙光。日前,陳宏寬和金革唱片,簽下三年三張的鋼琴專輯合約,在距離上一張錄音專輯十四年之後,再次推出新作,特別挑選貝多芬最知名也最困難的貝多芬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和貝多芬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希望在音樂生涯中留下最好的記錄。(廖俊逞) 《白毛女》演出四十周年經典再現</p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鄧肯自傳》,詹宏志譯,遠流出版。
    表演書房

    舞出靈魂的圖像

    《舞者之歌》不僅適合愛舞人閱讀,任何有心反省人類文明與思索人類價値者,或許都可以在這本傳記中,透過一個顚簸的生命,描繪出一幅靈魂圖像。

    文字|趙綺芳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舞踏」算不算現代舞?

    日本舞蹈界有人認為,舞踏的身體訓練不可能像現代舞那樣將之體系化,反而更像古希臘人哲學思辨能力的訓練,倒是把現代舞在現代知性與理念中的價値限制住了。所以,他們也認為,舞踏被過度強調的結果,很可能抑止了現代舞所追求的「人的價値」。

    文字|王墨林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瑪莎.葛蘭姆的舞作〈悲慟〉
    現代舞講座

    赤腳與不赤腳 現代舞蹈概說

    十九世紀末,伊莎朶娜.鄧肯主張脫掉芭蕾舞鞋,赤脚而舞。她的理論讓許多跳舞的人重新思考什麼是舞蹈,也刺激他們開始各種瘋狂的舞蹈實驗,形成今天現代舞百花爭奇的面貌。

    文字|盧健英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里程碑 Milestone

    弗金與「現代舞」

    ──由今日觀之,代表現代,由後世觀之,即屬經典。

    文字|湼斯塔.麥當諾、林爲正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