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德
-
戲劇 改編自尚.惹內經典劇作《陽台》
《窯.臺》 慾望扮裝的權力思辨
由野孩子肢體劇場與旅法導演王世偉合作的《窯.臺》,是團長姚尚德的「惹內三部曲」第二部。《窯.臺》改編自法國文學家尚.惹內的劇作《陽台》,導演王世偉重新翻譯了劇本,置入離台灣觀眾較近的文化脈絡,並在有著威權歷史過往的空總創新基地演出,讓這齣呈現扮裝、慾望與權力的演出,給觀眾更切身的觀賞體驗。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持續探索、專心創作 實驗室裡放膽玩藝
今年獲選為「松菸Lab新主藝」的三組創作團隊,分別是周能安《超極★安龍輔助大典》、姚尚德《福壽螺到底該怎麼處理》及鄭皓《動量的條件》;三組製作人馬皆為有持續發表新作、已然趨於成熟的創作者們,他們善用此次入選Lab新主藝的契機,在松山文創園區提供的空間、經費和陪伴創作顧問等資源下,或延伸作品實驗、或嘗試不同表演型態、或深化概念發展,以期在這個表演的「實驗室」中,放膽一搏、埋頭實作,以在他們不同的創作生涯階段裡,釋放無比能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因為孤獨的緣故
每個人都有兩張臉,一張明亮的,一張黝暗的。光與暗同在,脆弱與勇敢因而合為一義。姚尚德寫的這本《小丑不流淚》,記錄了一趟跨越巴黎、廣西、樹林及其他城鎮的經年壯遊,一路橫涉孩童與成年、自我與他人的內在成長之旅,也記錄了藝術與生命如何互映的片刻光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姚尚德 默劇行腳
三月廿九日,週六,青年節。台北正醞釀隔日蔓延全城的反服貿黑潮。選擇此刻離城,車行南下,空氣剝除了愈發炙熱的抗爭氛圍,徒剩氣溫兀自攀升。果真如此?當然不,否則就不會有這趟為了默劇表演者姚尚德的台南之行。 二○○六年結束法國默劇學習後,姚尚德返台從事表演工作。起先還規規矩矩投身劇場,不多久,便選擇走出劇場,走進人群。雲門的「流浪者計畫」讓他帶著默劇到上海、蘇杭、廣西等地。隔年,他以默劇和偏鄉學童、部落居民、街角百姓即興互動,擦出各種驚喜的火光。然後發展出為期一個月的駐地交流,計畫的最後一站是台南。三月,他到台南租屋落腳,拜訪廟宇,結識朋友,尋找題材,在安平、永康、歸仁等地完成預定的演出場次後,每日騎著機車穿梭台南各地,為了額外接下的邀演、講習、默劇教學。 「能藉由表演跟地方產生連結,撒下根苗,真的很有意思。」過去多在台北生活、工作的姚尚德坦言,在台南的這一個多月是他難得的體驗,「整個過程都很舒服。創作跟生活是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果你在台北做戲,身邊的人都是和這齣戲相關的,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在台南卻是交揉在一起,不會有『我在創作,其他人和生活不要打擾我』的狀況。」 交朋友、吃美食、創作、演出不斷加碼的行程,在月底的「南鐵藝文祭」結束後便暫告段落。沒跟上姚尚德前幾週的愜意生活,這日午後,我們見證他參與一場南鐵沿線居民反拆遷東移的抗爭活動所延伸出的默劇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
即將上場 Preview 楊維真與姚尚德聯手創作
《泡泡秘密基地》 回溯童年觀照當下
由舞者楊維真與默劇表演者姚尚德合作的肢體劇場《泡泡秘密基地》,透過兩個經典文學角色哪吒與小王子,呼應兩人的表演;透過童年回憶的回溯,在劇場這個秘密基地,觀看自己何以成為今日的自己
-
演出評論 Review
建構重新感知「身體」的平台
三種形式及三種與身體對話的方式,漂亮完成「身體平台」整個策展概念。雖不是說每個表演都無懈可擊,對身體的探討也不可能至此而盡,但它確實做到國內策展難見的拳拳到「肉」,而非空有理念包裝;也展現出表演藝術於新時代的革命,不在議題而可能在「感知方式」上的潛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戲劇+舞蹈 十五齣創意新作
新人新視野 點燃創作青春烽火
由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十月底開始在兩廳院登場,接連五個週末,由八位戲劇新秀、七位編舞新秀輪番上陣,推出十五齣創意新作,展現新世代的創作思考。
-
戲劇新訊 「對.面劇坊」創團作
《PA PA》 一趟探尋自我的旅程
二位長期旅居巴黎的舞台與默劇演員──黃莉婷、姚尚德,一位首度跨足劇場的電影編導──王莉雯,氣味相投的三人,今年共同成立「對.面劇坊」,對國內劇場界來說,這組合雖是新鮮面孔,卻早已在各自領域中累積飽滿豐沛的創作實力;創團作《PA PA》從三人的生命經驗出發,以豐富肢體與情感表現力,編創出一部關於父子親情、愛與自我追尋的感人劇作。首次發表創作,便有電影配樂大師范宗沛、資深劇場設計名家王孟超跨刀,使他們的第一步就備受矚目。 《PA PA》描寫一個父親到大陸探親卻不明原因地失蹤,留在台灣的三名子女開始面對一連串尋找/回歸/面對自我的過程,試圖從父親遺留下來的東西抽絲剝繭找到蛛絲馬跡。在尋找的過程當中,逐漸揭露他們對生命的匱乏:大姐長年在國外流浪,想從飄泊的生活尋根;二姐沉溺於面具製作,失去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小弟偏激與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武裝自己假裝不在乎失去父親的痛苦。不在場的父親,自始至終透過他烙印在三姐弟身上殘缺的性格,如幽靈般飄盪於劇場中。(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