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
焦點專題 Focus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 阿兜仔藏東方靈魂 落戶廿年總也不膩
林柳新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近幾年,保有傳統樣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創生力軍,展現出活潑風貌。來台超過廿年,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自東到西又到東 繪聲繪影說浪漫情事
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的「皮影戲」,在時光流轉中,也傳到了歐亞邊界土耳其,並各自發展出特色。在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牽線下,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合作了這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說:「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
-
音樂 土耳其皮影、美國光影與台灣布袋戲的匯流
《絲戀》 偶戲舞台的絲路之旅
《絲戀》的演出促成土耳其皮影大師Cengiz Ozek、美國光影大師賴瑞.李德、台灣布袋戲偶師陳錫煌三位重量級偶戲大師同台。台灣布袋戲、土耳其皮影戲、光影和兩名演員,將在舞台上交錯呈現,再加上現場樂師,呈現出絲綢之路上不同的環境與各種情感的意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新移民 Republic of Arts
一座花園裡如果只種了一個品種一個顏色的玫瑰 美則美矣,但似乎單調了些 多少植物專家用嫁接、基因改造等等方法培植育種 為的不就是要讓一座花園繽紛多彩? 在對創意索求無度的藝術國度裡 更是不可能容忍純粹與單一 新的藝術家、新的視野、新的思考、新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 讓藝術的花園綻放奇花異卉 不管是來自中國泉州的王心心 還是來自荷蘭的羅斌 抑是來自俄羅斯的法立德與艾蓮娜 她╱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台灣 也在這裡展開藝術之路 與台灣的藝術家對話、激盪 嶄新的藝術未來,是否就此展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升溫中的混血活力
台灣外籍聯姻的普遍,正在改變新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面貌。而隨著兩岸的文化交流,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華人藝術家,在藝術的國度裡創造不可限量的結合潛能,我們是不是已能接受「混種」與「移民」,在未來的台灣藝術發展上將是新競爭力的重要基因?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
朋友邀請我去長安東路上的一家餐廳,意外地讓我體驗了一次舌尖上的「混血」經驗。道地,不是這家餐廳自豪的重點,年輕主廚端出來的台灣皮蛋夾義式蕃茄的冷盤沙拉,韓國泡菜和著乳酪的香醇微辛,風味特殊得讓人咋嘴拍案。 混血,帶來新風味。文化的混融則帶來創新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出生源地確實重要,但重點則是他帶著他的根與其他不同文化所發揮的綜效(synergy),藝術生命也可能因此不同。台灣是三百年來一次次移民歷史的積累,但現在卻往往忽略發生在島內的移民現象,只注意從台灣出去的移民,卻看不見從各地走進台灣的新移民。 這一期我們製作「藝術新移民」的專題,選擇了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在台灣築起偶戲大夢的荷蘭人羅斌,及從寒帶俄國來到亞熱帶南台灣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團員法立德及艾蓮娜四個人。他們少則在台灣待了三年,多則待十四年,王心心當年因婚姻而踏上台灣,如今卻要為南管的新出路而留在台灣;羅斌對台北最初的印象是怪、醜、亂,但這位「阿逗仔」卻把布袋戲的傳承與創新變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來自最遠的烏克蘭,在高雄生活了七年的法立德不談鄉愁,他說:「所有的『文化隔閡』都令人興奮!」Republic of Arts,在藝術的國度裡,他們的台灣經驗正在積累中。 另外,十月、十一月的芭蕾演出令人炫目。十月的蘇黎世芭蕾舞團以純淨與優雅的極致表現,帶來經典的現代芭蕾作品《郭德堡變奏曲》,作品反映出現代建築般的金屬色澤與線條,是一支看聽俱佳的經典;多年來「只聞樓梯響」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則終於要在十一月造訪台灣。基洛夫舞團被形容為「俄國古典芭蕾之最」,從其前身「帝國芭蕾舞團」創立算起,迄今已經跨越四個世紀,上世紀以來,你可以叫得出名字來的芭蕾巨星如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幾乎都來自這個芭蕾搖籃。 九月中旬來台的e世代當紅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台灣擁有不少樂迷,樂迷們想知道在音樂之外,約夏‧貝爾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們的特約作者帶回了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馬可波羅
「大稻埕偶戲館」館長羅斌,因為從小聽身為遠洋船長的祖父說航行東方的見聞,促成了他日後學中文、到中國留學,甚至來到台灣構築他的偶戲大夢。台灣的傳統「尪仔」,則在他融合東西故事與現代劇場手法的創作中,展現了新生命。為什麼願意駐留在台灣這麼多年?羅斌覺得,其實在荷蘭並沒有什麼不好的事情,但是亞洲更適合他。而他尤其喜歡台灣的「吃」,他相信「台北的藝術家在廚房上班」。
-
現象‧現場
在地詮釋的困境
這種在地事蹟在博物館戲劇化詮釋下,除了表演形式強調的戲劇效果、劇場張力、演員能力和觀眾興味外,能否兼顧更高層次思考?比如戲劇化表演讓觀眾感受人、事、地、物的擬真感和臨場感?其劇情所演示的「廖添丁」,是否符合當地居民的情感?能否引起共鳴?這些的是能否獲致社區居民認同的課題。
-
劇場思考
傳統之為用
在台灣當代劇場的橫軸上,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間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實驗的成果。儘管不同劇場形式的融合或撞擊乃時勢所趨,終究要瞭解原種戲劇或戲曲形式的特性、内涵,並掌握展現的手法、技巧,才有可能在不同的表演體系中取枝摘葉,另成新景。
-
創作新象
掌中英雄,求變出新招!
阿忠走的是通俗化路線,嘻笑怒罵鬧熱滾滾,將布袋戲的草根性及大衆化充分發揮。而羅斌一方面採取傳統式的表演手法,一方面吸收西方表演藝術的長處,讓布袋戲趨向精緻化和劇場化。「阿忠藝合團」的另類崛起,以及「大稻埕偶戲館」的創新製作,可說是値得衆人期待的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