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新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近幾年,保有傳統樣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創生力軍,展現出活潑風貌。來台超過廿年,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與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僅有一巷之隔的西寧北路,有一間精緻小巧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座落在台味十足的大稻埕,林柳新的戲偶搬起戲來,不只國台語雙聲帶,說洋文、唱義大利歌劇通通難不倒。
因為,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館裡上萬尊戲偶經過他的「調教」,自然宜中宜西,既本土又國際。
為了偶戲 在台落地生根
廿多年前,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率領亦宛然掌中劇團到荷蘭演出,羅斌擔任隨團翻譯,被台灣布袋戲團草根的性格所吸引:「演師阿莎力的個性,像極了搖滾樂團!」在萊登大學攻讀漢學博士的他,原本在泉州研究傀儡戲,決定轉移陣地,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羅斌從泉州直接打包行李來台,就此在台灣落戶長居。
「新的東西或許乾乾淨淨,但沒有靈魂。」羅斌的身體裡不但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還是一個老靈魂。做研究的緣故,他想要尋找老台北的原味生活。文獻記載的永樂座、新舞臺、第一劇場、大橋戲院,屬於大稻埕的文藝盛世,他雖無緣見到,但仍有不少偶戲團根據地在大稻埕,羅斌三天兩頭就往李天祿居住的老師府等藝師家裡跑。吃檳榔(為了健康,前幾年羅斌已戒掉最愛的台灣「口香糖」)、逛夜市、聽台語老歌,徹底融入在地人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收藏數千尊戲偶的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計畫成立博物館及劇團傳承偶戲文化,邀請羅斌負責實際的籌備工作,「大稻埕曾是台北的戲窟,這些戲偶應該回到原鄉才對。」羅斌和林經甫尋尋覓覓,二○○○年,終於在民樂街找到偶戲館的第一個家——台原大稻埕偶戲館,占地不到廿坪的老房子,一樓展覽,二樓當辦公室,羅斌立足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舞動起他的掌中乾坤。
二○○五年,林經甫將母親捐贈的西寧北路房舍重新整修,戲偶有了永久的家——「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典藏、展覽、學術研究的功能一應俱全,附設的「納豆劇場」也定期推出表演。身為館長的羅斌,打理行政事務之外,還主導偶戲團的編導創作,帶領林柳新偶戲館立足大稻埕,跑遍全球五十多國。
保存老味道 時時有新發現
羅斌還記得,廿年前的大稻埕,除了農曆年前到迪化街採買年貨的人潮,平時是沒落而寂寥的,他卻很享受老社區的溫暖人情。十四年前,隨著博物館的設立,羅斌工作在這裡,也生活在這裡,他愛騎著腳踏車,在巷弄裡穿梭,看著老商號一代代人勤奮地工作,實在地生活。中藥行、南北貨、老茶行、燈籠店、竹器店……早年,還有一間棺木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羅斌卻很享受騎車經過時,店裡散發出的木頭香味,羅斌的父親在荷蘭經營木材行,木頭的清香牽起他對故鄉的記憶。
大稻埕,讓羅斌嗅到一種歷史的氣息,「東區或許時髦,但走到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長得都是一個樣。」羅斌感慨,鄰近的香港、新加坡,中國的泉州、北京,華人傳統的生活架構,都在消失毀滅中,「幸好,大稻埕還保有傳統的樣貌。」
近幾年,迪化街一帶的大稻埕,咖啡廳、文創小店、文化資產保存團隊陸續進駐,大稻埕又活絡起來了。每隔一段時間,羅斌就會發現,巷子裡又多了個可愛時髦的小店,迪化街不只年貨大街才有人氣,隨時隨地都看得到拿著手冊來尋寶的觀光客。
羅斌稱之為:另一個「永康街效應」。但他希望,這股熱潮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的蛋塔熱,「因為文創生力軍的加入,迪化街傳統商家的生意也變好了,大家有錢賺,大稻埕的老味道就會保存下來。」
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行家帶路
茶行老味道 布市挑戲衣
賣些可愛杯杯盤盤的文創小店,不是羅斌的菜,從他口袋裡掏出的大稻埕私房景點,隨便都有百年的歷史。
「霞海城隍廟,廟不大,卻很有意思,可以看到虔誠又充滿活力的民間信仰。更重要的是,管理人陳文文熱心藝文活動,文化需要像她一樣熱情的人。」
城隍廟隔壁的「永樂市場」布市,則是羅斌經常尋寶的地點,為戲偶做衣服,做戲時設計舞台布景,像迷宮一般的布市,總能讓他得到不少靈感。
羅斌喝咖啡也愛喝茶。朝陽公園旁的百年茶行「有記」,是他經常光顧的店家。有記店面後方,至今還有老師傅工作的傳統炭焙屋;以往為女工揀茶區的二樓,周末下午則有免費的南管演出,茶香、南管清音,這是羅斌最愛的老味道。
明年將迎接創業百年的「老綿成燈籠店」,是迪化街的金銀紙及燈籠老店,小小的店面被色彩繽紛的燈籠所淹沒,羅斌說,這才是正港台灣的顏色。(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