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影》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跟著偶戲.上天入地

自東到西又到東 繪聲繪影說浪漫情事

《人間影》 讓中國與土耳其的皮影戲相遇

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的「皮影戲」,在時光流轉中,也傳到了歐亞邊界土耳其,並各自發展出特色。在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牽線下,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合作了這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說:「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

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的「皮影戲」,在時光流轉中,也傳到了歐亞邊界土耳其,並各自發展出特色。在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牽線下,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合作了這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說:「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

2012TIFA-台原偶戲團《人間影》

2/16~19  19:30   2/18~1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以動物皮或厚紙雕刻製作而成的偶,透過燈光投射,在布幕上產生影子,藉由光影的動態變化,演繹故事。「皮影戲」是亞洲獨特的文化遺產,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傳說源於漢代、興起於宋代,最遠傳到歐亞邊界土耳其,而隨地域的風土民情不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在大眾影視媒介還沒發明以前,皮影戲可說是最早的「平面動畫」。

從東方傳到西方  搬演皮影戲的時空旅程

長期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這次,找來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Cengiz Ozek)合作,跨越文化差異與語言隔閡,共同合作一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

「我們有兩個很棒的文化:伊斯坦堡和北京。」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回憶,有一次,台原到了北京天橋排練,那是從前戲班子、雜技團聚會的場所,既有濃厚歷史感,又像個遊樂場,讓羅斌興起了一股挖寶的衝動。另一方面,合作多次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則是希望藉由台原在傳統偶戲上的創新,留住傳統也開發觀眾。「現代的表演琳瑯滿目,他們都希望皮影戲能以創新的形式呈現,在傳統上做小幅度更新。」羅斌如是說。

「皮影戲從東方流傳到西方,如今,兩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皮影戲。」羅斌以此為構想,架構起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他突發奇想,讓劇中情節時空交織、虛實穿插,「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並利用多媒體呈現兩城的今昔對照。

皮影、人影、電影和動畫  演繹一段動人故事

《人間影》娓娓道來一段動人的過去:一個伊斯坦堡的皮影師繼承了一只師父留下的舊皮箱,箱底有一尊古老的中國皮影戲偶,睡夢中,師父要他去找位老人;老人送了他一本土耳其袖珍畫冊,指示他得照著畫冊的故事走一遍,才能得到皮影的秘密。穿過長遠的絲路,他來到古老的北京,靠著那尊戲偶,翻出一段未能成佳偶的歷史愛情故事。

然而,中國的皮影戲和土耳其的卡拉格茲劇種(Karagöz,「黑眼睛」或「吉普賽人」是土耳其傳統皮影戲的主角)相遇,光是彼此了解、磨合就花了兩年時間。羅斌觀察,兩團不僅表演方式不同,題材選擇更是大異其趣。「中國的皮影戲故事性較強,就像傳統戲曲,大量取材自歷史演義與民間故事;土耳其的皮影劇則像綜藝節目,主題多元,有歐洲感,喜歡開玩笑、諷刺,探討人性、政治並且與觀眾互動。」

除了融合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人間影》進一步結合皮影、人影、電影和動畫。舞台上將矗立兩座皮影戲台,中間架設巨大投影幕,用以播放串接兩種文化的影像,時代氛圍流轉而出。為此,製作團隊親訪土耳其與中國取景,羅斌說:「北京有老胡同及大城市的對比場景,伊斯坦堡則是鄰海漂亮的都市,我們拍攝男主角尋找老人、坐船、走巷子、進墓園的畫面。」此外,戲中也穿插一九二、三○年代的黑白紀錄片,例如中國雜技、出城門騎駱駝上絲路等。

真人與皮影、影像互動  異域樂音打造臨場氛圍

「台原的表演基礎是人、偶、音樂同台。」導演伍珊珊表示,戲中真人演員也會和皮影、影像互動:有時在夢裡,皮影和真人對話,有時皮影又化身角色,虛實交錯。「劇中有一場戲,女主角穿越漫長絲路,遇到了自然災難與《山海經》中的妖魔鬼怪,女主角與皮影打鬥,將以動畫方式呈現,是很現代的手法。」伍珊珊強調,雖然以動畫呈現,但仍然保留了皮影的手工質地,絕不會變成卡通式動畫,「傳統皮影操作起來很生動、細膩,同時發揮空間也非常大,創意無限,例如噴火、噴血等,其他劇種無法表現的場景,它都可以。」

《人間影》除了創新皮影戲的表現形式,作曲家李哲藝更親赴伊斯坦堡與北京採集當地音樂,作為音樂創作的靈感,現場將由樂手親自配樂演出。羅斌說:「皮影文化在每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特色,不同的表現方法、詮釋及做法,這就是為什麼傳統藝術如此精緻和寶貴。」台原以當代的手法傳承傳統偶戲,就是希望「傳統精髓是在新的氛圍下被吸收」,而非慢慢流逝。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