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寶島一村》
一直認為舞台劇的表演才是最有挑戰性的演出,劇本的安排經過表演者的揮灑,常常留給我思索的功課。我是年過半百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外省第二代,在那貧窮的年代兒時的記憶總是特別鮮明。這是一個屬於我們大家的過去,如同《光陰的故事》,類似白先勇的《台北人》一般,《寶島一村》雖是說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卻都是呈現自一九四九年後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三代人們的記憶。 《寶島一村》這齣取材自台灣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有表演工作坊創意總監賴聲川和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風評極佳,再度加演,我豈能放過?! 常客|陳康寧 52歲,退休的家庭主婦,最喜歡的節目有舞台劇.舞蹈表演。看戲的頻率全看表演內容及時間能否安排而定,時間許可下,我想我是一個喜歡去劇院看表演的人。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竹籬笆內的如煙往事
每年在世貿舉辦的國際書展結束後,我總會和三五同業,到現在位於莊敬路的「小凱悅」小小慶功一番。說那是「小凱悅」,您可別以為它是五星級豪華的大飯店,說穿了只是個小麵館。家常的滷味、手桿的麵條、點盤少了雞絲和拉皮的芝麻醬小黃瓜,配上清蒸螃蟹,再來碗美其名的「四寶湯」番茄、青菜、豆腐、蛋花、灑些青蔥、麻油。和正統的館子裡比,顯得南腔北調、丟三落四的幾樣小菜,卻讓這家店從以往四四南村中的麵攤起家,到現在門庭若市,博得了「小凱悅」的渾號。其實這樣的一桌「物資缺乏」與「龍蛇混雜」,正是眷村菜的神髓之一,也反映了當年竹籬笆內的生活點滴。 眷村,這個曾經在台灣落腳、築夢、生根,如今卻模糊、消失的歷史痕跡,難道只存在人們味蕾的感官記憶之中嗎?答案當然不是,早期在文學、電影、甚至電視中,我們都不難見到它的影子,從〈長干行〉、〈斫〉、〈小畢的故事〉到《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搭錯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它業已逐漸融合在這片土地上,在福爾摩沙的兼容並蓄之中,成為華語區另一種獨特的台灣在地文化映照。本月我們將趁著賴聲川與王偉忠合作的舞台劇《寶島一村》上演之際,帶著讀者一起略覽當年的眷村風情,與各種創作面貌。 吳靜吉說:「對我們來講,『台灣』兩個字是帶有情感的;但對世界而言,『台灣』是中性的」,而台灣要以甚麼樣的姿態來面對世界?展現我們的藝術成就?身為台灣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搖籃與推手兩廳院,即將在二○○九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國際藝術節」,董事長陳郁秀提出以「科技」為主軸,點亮「未來之眼」為號召,要向全球展現台灣源源不斷地爆發能量。面對這即將到來的國際盛會,本刊將以三個月的特別報導,為讀者們詳析「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十二檔國內外重量級演出。在本期當中,除了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的訪問之外,更是請到了各界的大老,來探討藝術節對一個地區文化的影響。此外,編輯部更是訪問到國際上重要的藝術節策展單位與藝術觀察者,希望透過他們的經驗,讓讀者了解全球藝術節的趨勢與現況。 一個舞者到底能跳多久?十年?二十年?你可知道台灣國寶級的舞蹈家李彩娥,從十二歲學舞,至今八十二歲高齡,即使是歷經生理的病痛與心理的瓶頸,仍將在今年底踏上兩廳院的舞台。在即將搬演「台灣舞蹈回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鄉愁的起點,離散的情懷
八○年代初期,政府提出了「眷村改建方案」,大部分在戰後初期因陋就簡搭建而成的眷村面臨拆遷在即的命運,因而使得許多具有眷村第二代身分的作家「鄉愁乍然湧現」,遂抱持著「辭鄉」的心情為家園「作傳」。這也就是為什麼齊邦媛教授會一再強調:眷村文學是眷村作家繼承了父執輩的鄉愁、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二度辭鄉」的產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認同、追溯與回歸,竹籬笆外的第二個春天
從李祐寧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轟動一時的《搭錯車》,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近期多部以紀錄片形式留下眷村記憶的作品,可以看出,眷村電影由外而內的變化,其實反映著每個時代、每個人對於眷村和族群的不同認知。透過回顧,這些自眷村成長的創作者們,才有了解他人,也明白自己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一夜,台上誰演眷村事?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米北麵一家親,家常創意在地情
因著特定時空背景形成的眷村,包容了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遷徙族群,不同的飲食風格,亦隨著移居而在眷村生成多樣性的飲食文化。「食」在眷村,與其採取歷史考掘的條理闡述,更適於從個人嗅、味覺的感官回憶勾勒。本刊特邀於誠品書店信義店飲食區主持、策畫「cooking studio」的李絲絲,撰文回顧眷村多元混搭的飲食生活。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寶島一村》
去年開始觀賞兩廳院的演出,偏愛戲劇以及音樂劇,上個月才觀賞過「全男班」莎劇《第十二夜》,對於幾乎沒有接觸過莎翁戲劇的我,看這部《第十二夜》,覺得人物關係非常複雜,你根本無法推測劇情往後會如何發展!上月初也看過馮老師的相聲劇《公公徹夜未眠》,全劇仍然詼諧好笑!劇末馮老師也跟大家推薦了這部《寶島一村》。這部《寶島一村》靈感源自嘉義眷村,取材自台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 眷村:通常是指一九四九年起至一九六○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台灣的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我外公和我媽媽那時候也是住在眷村裡,記得馮老師在《影藝六村》相聲劇中,靈感來源也是他從小生活長大的眷村而來。第一代思鄉、盼回鄉的眷村人,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眷村子弟」。我應該算是第三代人吧!小時候也曾經在舊眷村玩耍過,總忘不了那時候回外公家時,我們一群小孩子總是會在田邊玩耍、抓蝌蚪、烤蕃薯、捕蟬、看人家燒稻草那個時候的我們,雖然沒有網路,卻也過得很自在!時代開始變遷,現在的小孩可能只能從書上讀到,烤蕃薯好像是要用爐子去烤這部結合表演藝術與各界戲劇大師的精采鉅作,將為大家呈現眷村時代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真情故事,勢必讓觀眾彷彿走入那個年代,共同體驗他們的歡笑、淚水、詼諧與感動。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表坊由於觀眾熱烈搶購,造成一票難求,特別宣布再多加演五場戲碼!台北四場,台中一場。希望還沒買到票的鄉親、鄉民們!鬥陣來去看年末最值得一看的大戲:《寶島一村》! 文字|N S.恩斯 品牌公司產品工程師,小時候曾學習過鋼琴,因而開啟對於各類型表演藝術的興趣,常參觀各大表演活動,下班閒暇之餘經營個人部落格:http://0rz.tw/5850r 座右銘:「飯可以偶爾不吃,但是不能沒有心靈糧食!」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味,人生啊!
思念過去的人和事,從來沒有停止過。端詳熟睡的妻子和小孩,也一直是我愛做的事。明明是很辛苦的路途,我卻沒有氣餒過;看到贏的時候,卻有莫名的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