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劇團
-
抵達終點左轉
在看與被看之間
8月最後3週,我連續迎接3個專案的公開成果表演:12週的表演課結業、結合聲響與文學的《那些沒有說出口的__》4場演出、《熊出沒的森林》30分鐘試演。我的角色分別是導師(最後扮演導演),導演與構作,以及主創與演員。這些案子都是為期3個月到半年以上的工作期程,準備算十分充裕,所以因創作的不確定性而焦頭爛額的階段已順利過去,但在這連續發生的巧合之下,我卻意外出現全新的挑戰與感悟在看與被看之間,幾乎是一種理智與感知的搏鬥。 先說為期12週的表演課,今年我訂的主題是:虛構是對現實的溫柔補償。裡面有半數是已工作過一、兩期的舊生,所以我打定主意把這當成一門進階班的創作表演課程。前半部我讓他們讀大量的短篇小說,從分析到擴延即興,其中也曾試圖引導學員把即興內容轉譯成可以複演的劇本,但發現執行困難,會偏離原本表演學習的主軸(變成寫劇本課)而停止發展。後半部我們開始工作濱口竜介的電影劇本《歡樂時光》,與他在書中記錄的「方法論」。 濱口竜介是我所熟知的導演裡,最看重文本的。他對冷讀的偏好,甚至直接將此方法化為形式貫串《在車上》整部電影。老實說,要讓學生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冷讀練習,首要克服的就是如何不要被「什麼都沒有」而打敗必須進行一種違反慾望(想詮釋,做點什麼)的過程,重新培養出一種細緻又脆弱、新生卻個性化的直覺。我同樣也得鍛鍊耐心,等著不介入,適時調整矯枉過正的冷讀方式(有時會出現機器人或打字感的聲音)。最後果真大家都迎接到許多驚喜。 不過把電影劇本放在現場演出是另一個難題。我意識到沒有預留更多時間陪學員拉走位,權衡之下,毅然決定聚焦在台詞的處理。對現階段的學員來說,能被聽得進去,可能比好不好看來得更重要。演出前精神集氣時,我為沒有分配更多排練時間致歉,並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讓我凝視著赤裸、毫無保留的他們整整3個月。 當個光溜溜的學生是需要勇氣的。如果你想要討好老師、怕犯錯,或是想出風頭的話,凝視的引導者能給予的協助會變少。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一起捕捉那脆弱細緻的靈光時刻可能是個沒有預期的走位或動作,突現的奇妙語氣,過長的停頓,甚至是不知從哪來的情緒。課程結束後,我跳出來想換作是我要這樣保持敞開、毫無預設被盯著看那麼
-
藝術節 2023高雄春天藝術節的口碑雙品牌
春藝小劇場X春藝歌仔戲 為不同客群綻放創作能量
已邁入第14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Kaohsiung Spring Arts Festival,簡稱KSAF),除最受民眾喜愛的「草地音樂會」外,在劇場方面亦長期經營「春藝小劇場」與「春藝歌仔戲」雙品牌,透過「正港小劇場」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兩個不同規模的場館,以實驗劇場、舞蹈與大型歌仔戲等相異的劇場形式,持續開發更多觀眾。今(2023)年的「春藝小劇場」與「春藝歌仔戲」分別帶來4檔與3檔演出,其中共有5檔為全新創作,展現創作能量。
-
戲劇 紀念盜火劇團創團團長謝東寧
《練習曲:東東(和他朋友們)的假期》 面對死亡的練習
人的一生當中總有死亡的那刻,或是得面對親密之人死亡的那天,但我們練習過如何看待這種(可能是)永遠的失去與離開? 盜火劇團《練習曲:東東(和他朋友們)的假期》(下簡稱《練習曲》)說了個魔幻故事:主角朱莉在半夢半醒間接到一通跨越時空、來自於東東這位朋友的來電,要他到藍色度假村一趟。失業的她,踏上這趟旅行,而旅程中又遇到不同的人,同樣的是都有親人去了藍色度假村。但是,東東是誰?藍色度假村在哪? 主創者之一的劉天涯說:「老實說,觀眾可能會猜到藍色度假村應該是象徵死亡的地方,我覺得朱莉所經歷的一切,蠻類似我的心境,就是如何去面對親人死亡,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一開始會是不解、或恐懼,然後慢慢釋懷。」因為,這個作品是要紀念她過世的先生,也是盜火劇團創團團長謝東寧(大東)。
-
盜火劇團「懸疑三部曲」 終曲《艋舺公園殺人事件》水源劇場上演
盜火劇團自2013年創團迄今十年,隆重推出團長暨駐團編劇劉天涯橫跨五年創作計畫「懸疑三部曲」:《幽靈晚餐》、《雪姬來的那一夜》、《艋舺公園殺人事件》。繼首部曲《幽靈晚餐》與二部曲《雪姬來的那一夜》後,終曲《艋舺公園殺人事件》本週即將開演,劉天涯表示這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截至目前,懸疑系列已有高達4,500位觀眾入場欣賞,也獲得許多觀眾好評。
-
廣藝第五屆表演藝術金創獎 阮劇團《講話沒有在聽》抱回金獎及人氣獎
廣藝基金會第五屆「表演藝術金創獎」於7月19日,假桃園廣達電腦總部廣藝廳舉行舉辦試演決選暨頒獎典禮,由阮劇團改編金馬獎最佳短片的同名作品《講話沒有在聽》獨占鰲頭,笑擁金獎及獎金10萬元;盜火劇團以《One Two Punch 痛感一擊》拿下銀獎(獎金8萬元),銅獎(獎金5萬元)得主為飛創意工作室的搖滾戲曲音樂劇場《將軍》。佳作2名則頒給末路小花作品:末路小花X許芃(阿公婆)飛仙(後人)碎嘴家族史創作計畫──《睡在羊皮上勤儉打呼的叔婆太》及隔離島劇團音樂劇《超自由既視漫遊》,各獲獎金3萬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
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亦曾有相似的標幟。然而,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包括表演藝術個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動度,時至今日,返鄉或出走、駐地或移動,於近30年來劇團生態中的「地方性」指標,早有各種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單一選擇題。 從在地生根開始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華燈劇團」,源起於當時天主教神父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當時地方稀少的藝文活動,滋養了在地青年學子心靈,並不斷組成各種藝文社團,後來看到台北小劇場運動蓬勃新興,派員前往蘭陵劇團研習,1987年籌組成立劇團,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許瑞芳、李維睦、邱書峰、蔡明毅(蔡阿炮)、謝汶錡(阿嬌)等人。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接著,1992年獲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大幅穩定成長,強調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劇場,以風土故事為創作題材的台語演出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現通稱為「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鮮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於劇團成立了台北辦公室,引發了各方高度熱烈關切「台南人劇團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實上,時隔10年後的今日回看這個話題,回歸個別劇團的層面而言,應屬2000年後因應創作核心成員和相關表演製作成員組成地緣背景變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日常的荒謬 婚姻的真實
編劇劉天涯的「家庭三部曲」前兩部分別探討姊妹及兄妹之情,將在四月下旬推出的最後一部《米奇去哪裡》則是著力於探討婚姻生活,描繪一對年輕夫妻與孩子因一隻寵物鼠的失蹤引發了婚姻謊言風暴,後來竟演變成全城關注的娛樂話題劉天涯說:「這齣鬧劇不只是鬧,而是突顯日常的荒謬,進而探問生活的殘酷。」
-
ARTalks
屬於青春的隱喻──《転校生》
卻也正是這般和樂融融的調度得宜,反讓我感受到些許不安。整個教室、班級像是某種客客氣氣、各自收斂有秩序的實驗室,將自身隔離於同學們言語中提及的種族歧視、階級壓迫、課業壓力等「(沒得選擇只好面對)無可奈何的處境」。而這些人生黑暗面,完全不存在於這廿一人組成的小社會中。與「突然出現的轉學生/突然面臨的新環境」相比,這大概是更「不合常理」的。在安全距離之外,諸如此類的無可奈何,倒像是別人的事,別人的變形了。
-
戲劇
不合理的生命常態 多重合奏的青春思維
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由盜火劇團打頭陣,演出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劇本《転校生》。劇情從一位突然轉學到某校的高中生出發,他與原來的學生彼此觀察,討論著關於活著與死去,關於生存的原因、面對死亡的態度導演謝東寧表示,平田曾說過他喜歡用像是顯微鏡的狀態,去細觀生活裡的一個點,「轉校生與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度過的這一天,這個奇特的一天,會讓你感覺其實正像是人類生活的某一天。」
-
戲劇新訊
《吉卜拉》 向聖地出發的末路姐妹花
伊斯蘭教的五大基柱、穆斯林的五項功課為:唸證言、作禮拜、行齋戒、施天課(捐獻)和一生至少一次的麥加朝覲(Hajj)。麥加的中心是「黑石」天房卡巴(Kaaba),不管身在世界何方,指向黑石的方位即稱「吉卜拉」(Qibla)。一個明確的目標、因信仰而具體化的人生指引,當感到迷惘或失去方向的時候正如人們會問天或謝天就朝向麥加吧! 逃跑的推力與朝聖的拉力,組成了這個獨特的故事:印尼籍家庭看護娜蒂帶著帕金森氏症患者阿嬤步上旅程;娜蒂將她的生活所感與心願,寄託於印尼神話人物羅勒.基督爾(Nyai Rory Kidul)的流亡之途,編撰出屬於自己的印度洋女王故事,並在打扮中性的社運少女「V羅」協助下,前往那個不是麥加卻是某種聖地的建築、攀上「位於北方的高塔」。 在榮獲台灣文學獎戲劇金典獎的劇本《吉卜拉》中,劇作家陳婉婷隱隱勾勒出了社會現況,亦穿插著有如《天方夜譚》的魔幻寫實、刻畫一段相偎相依的忘年情誼和困難重重、妙趣橫生的亡命之旅。這是個跨越國籍、年齡與性別,有著離奇妄想的寓言故事,更是一段屬於外籍看護與台灣阿嬤的海島版「末路狂花」。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過氣英雄傳》 職場就是你的江湖
這原是個簡單的故事:一位年輕人到布袋戲公司任職,上班卻沒他想的那麼簡單。開會猶如華山論劍、派系叫囂好似比武大會,周遭俱是奇人怪咖、平凡大叔堪比少林掃地僧,小白兔闖入的都市叢林,其實即是武林。編劇王健任將真實職場經驗,融合他對布袋戲的多年癡迷,化為舞台奇想;導演蘇洋徵則以過往對於武俠的崇拜與想像,用之詮釋文本。這不僅是關於英雄的故事,或成為英雄的過程,他們述說的更是那個曾經「英雄惜英雄」的年月,以及關乎英雄的、某種已然「過氣」的價值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那位曾讓王健任感佩懾服的辦公室神秘大叔,接受訪談時說的第一句話;經過實際的田調走訪、透過一個牽一個,講義氣、重關係的羈絆而出現在蘇洋徵眼前的人們,讓這齣戲除了有諷刺的辦公室日常、喧鬧的打鬥廝殺,更多了不少依據真實的骨幹。原來江湖不遠,原來英雄之所以威能,不因神力絕技,而在於奮力拼搏的那股「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二分之一Q劇場《流光似夢》 窮劇場《親密》 盜火劇團《吉卜拉》
年之初,要指出三個所謂「想看的節目」,對想過得即興自在一點的我來說,是個難題。硬挑了出來,才發現挑的都在實驗劇場演出,首先潛意識裡,我恐怕愈來愈懶惰到離家太遠的地方看很長很大的戲了吧。
-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 長年關注社運與現代劇場發展、也關心傳統藝術傳承的周逸昌,在零場劇團時期就非常著重演員訓練,除了西方系統方法,也帶入傳統戲曲身體訓練,對多位演員影響深遠,如曾獲金馬獎與金鐘獎的吳朋奉即非常感念周逸昌的啟蒙提攜。創立江之翠劇場後,更帶領團員深入學習南管梨園戲,並製作多齣跨界製作,其中與日本能劇、舞踏合作的《朱文走鬼》,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百萬首獎。(莊珮瑤) <s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資深新人
謝東寧 演得愈嚴肅,愈過癮
在法國待了九年,吸飽一肚子歐陸表演藝術養分,回台後身兼導演、劇評人、策展人的謝東寧,在去年自組了「資深新團」:盜火劇團。他說:「劇場跟火一樣,是我們的需要。就像煮菜、做飯,都必須開火我把劇場看作展現生活和真實面貌的地方。劇場裡有表演,有觀看,大家都知道演員在演,但是,當你相信那是真的,就產生思考。拉開一段距離,才能讓思辨的空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