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初,要指出三個所謂「想看的節目」,對想過得即興自在一點的我來說,是個難題。硬挑了出來,才發現挑的都在實驗劇場演出,首先潛意識裡,我恐怕愈來愈懶惰到離家太遠的地方看很長很大的戲了吧。
年之初,要指出三個所謂「想看的節目」,對想過得即興自在一點的我來說,是個難題。
硬挑了出來,才發現挑的都在實驗劇場演出,首先潛意識裡,我恐怕愈來愈懶惰到離家太遠的地方看很長很大的戲了吧。其次,雖然踏進黑盒子,還是想看內容和形式均衡呼應的戲,我好奇的還是故事,作者/劇團是否有興趣有誠心說故事,創作是否緣起於相對完整的劇本,再則,提綱挈領出來的關鍵字(略等於「主題」),是否能在感性或知性上引人共鳴,對我這種固本的觀眾是最要緊的。
二分之一Q劇場已經是可信的品牌,《流光似夢》湊足一生三旦,再做湯顯祖的知音,用崑曲來撩撥「過去的有是將來的無,現在渴求的是曾經被揮霍的」,真是曲調未成先有情。
久聞高俊耀的名字了,窮劇場《親密》從英國劇作家品特幾個作品出發,重新揮發為某個台灣幸福家庭的場景,原著的深刻性,加上高俊耀成長背景的秘方,竟可望使「平凡起居生活,嵌鑿了東南亞歷史暗影」。
《吉卜拉》是編劇沈琬婷獲得台灣文學獎金典獎的作品,印尼外籍看護娜蒂帶阿嬤逃走,這是「一宗外籍看護綁架長者的案件」,還是「一趟尋找自由的朝聖之旅」?以「說故事」的形式串連虛構與現實,還置入了印尼女神的故事,令人相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