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劇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傳統戲曲的現代挑戰 雙雙拿下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第22屆台新藝術獎於今年6月1日下午舉行頒獎典禮,年度大獎由窮劇場與江之翠劇場合製的《感謝公主》獲得;表演藝術獎和視覺藝術獎則分別由臺北海鷗劇場以鄭成功為靈感創作的當代歌仔戲《國姓之鬼》,和關注台灣移工處境的你哥影視社《宿舍K Tc X》獲獎。3個獎項即有兩組為糅和戲曲的表演藝術作品,且不約而同地對傳統形式與技藝的現代意義有所討論與探索,得獎別具意義。 本屆決選團由戲劇學者林鶴宜擔任主席,帶領藝評人張晴文、電影導演黃亞歷、製作人孫平、旅法藝術家鄭淑麗(CHEANG Shu Lea)、澳洲阿德雷德南澳美術館館長蘿娜.迪芬波特(Rhana Devenport ONZM)與德國柏林Radialsystem藝術中心總監馬提亞斯.摩爾(Matthias Mohr)進行3天高濃度的討論。評審團給予《感謝公主》高度肯定,認為其文本結構細膩,深刻展現傳統梨園戲與現代劇場的藝術特質和技法,窮劇場與江之翠劇場在各自專長之處找尋對話與交融的空間,為當代劇場與傳統戲曲開拓新的共作可能,同時亦於藝術辯證中,體現生命難能承受之重。(註1)《國姓之鬼》則無論在敘事結構、演員表現與題材處理上,展現出積極的實驗性,演員本身的深厚表演功力,將形式消化並展演出傳統戲曲當代的新路徑。(註2)
-
戲劇 探索人的精神狀態 《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
「賭」讓人跟命運如此靠近
跟隨同系列前作,編導高俊耀的《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持續挖掘「賭」與現代社會更深層的內在連結,從賭的外在世界,進入到「人在這裡面的一種精神狀態」高俊耀認為,賭為人們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想像,提供了一個跟命運接觸的機會。而依循著窮劇場對聲音與肢體的探索,這部直面現實社會的作品,「我們不傾向直接搬演,而是在整合消化之後,放入創造的角色和情境裡訴說。」
-
新銳藝評 Review
後疫情時代的「劇場─電影」 跟著《安娜與蘇珊》反思媒介形式
有趣的是,觀眾在網路上和窮劇場位址「壹玖」現場的(投影)螢幕前,都只能觀賞作品一次,準時開演,同場次不重播。暫不論影像鏡框的存在,若只看一次,似乎頗得劇場「不可重複性」之要領;若參與其他場次,又會因為影像重複而感受到錄像「可重複性」之本質。看戲也是觀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二分之一Q劇場《流光似夢》 窮劇場《親密》 盜火劇團《吉卜拉》
年之初,要指出三個所謂「想看的節目」,對想過得即興自在一點的我來說,是個難題。硬挑了出來,才發現挑的都在實驗劇場演出,首先潛意識裡,我恐怕愈來愈懶惰到離家太遠的地方看很長很大的戲了吧。
-
企畫特輯 Special
你連數字也不是
荷官的僵直和電投人的扭曲,是反映他們現實處境的社會姿態,而她的硬撐和他的被壓垮,無非是為了確保巨額賭注可以持續流通。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數字的媒介,他們的身體姿態是被數字雕塑出來的,那不只是社會的、更是經濟的姿態。但最令人不寒而慄的還不是這個,不是冰冷的數字在割肉剔骨,而是她和他是自願的剝削者,是你我看著他們操勞到滿臉大汗,卻還掛著滿面笑容,居然都能跟著發出會心的苦笑。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澳共製《大世界娛樂場II》
提問生存 對「賭」人生
二○一三年在澳門藝術節演出的《大世界娛樂場》,從大大小小、紙醉金迷的博彩娛樂場,窺探「大世界娛樂場」這一座巨大的當代城市徵狀。導演高俊耀與澳門「足跡劇團」將推出該作第二部,從賭桌延伸到人生賭局,透過分別來自台灣與澳門的四個演員,以粵語及中文交錯演出,帶觀眾逼視早已置身博彩模式的當代生活,深入慾望與夢想的交匯場域。
-
演出評論 Review
裸露在偽裝底層的慾望
感官慾望透過「吃」這件事,「吃」了只有美味名稱的幾項菜餚;重點卻在於一起在家吃飯,這件唯一僅存的美好想像,轉成為慾望的相互吞噬。 這種吞噬的緊張感,倒不是外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身體內部的不斷迴旋下降又上升。但,也就在這裡,我們像似少掉了一些現實感,讓彼此去建構與觀眾的抗詰或對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