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銷是一種「溝通」
劇場作爲一種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衆,行銷的意義就是提供一套做法幫助劇團透過市場的觀察,認識與觀衆之間的互動關係,與觀衆溝通,進而完成交換的行爲,處理行銷無疑就是在處理溝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
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風的興起,改變了觀衆的看戲心態,也影響了劇場的流行類型;在長期觀察劇場的記者眼中,「類型化」、「品牌化」、「偶像化」與「創作與行銷並行」將是劇場未來趨勢,而通俗路線仍會是觀衆最愛。
-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
音樂
不是樂評,也是樂評! 從「關迺忠、閔惠芬與市國之星」談起
九月四日這場頗有「老鳳領新雛」意味的「關迺忠、閔惠芬與市國之星」演奏會,主辦單位的立意雖佳,也動用了一定的資源,但成效卻極爲有限,其關鍵處也就在於主辦單位對音樂會的設計始終無法眞正就一場演出的藝術層次、演出層次、及接受層面上詳加思考所致,而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於音樂界的問題。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的舞台
就文化環境來說,有藝術家走上街頭爲「中華舞蹈社」的保存而請命,有「表演藝術聯盟」成立以形成建言力量;在演出領域的拓展來說,戲劇界連番「輸出」,國內小劇場和舞蹈形式的演出日趨多元整體來說,我們在這一年看到表演藝術界高度自發性的活力,比票房統計上所能歸納出的「未必不景氣」還敎人振奮。
-
九四回顧
今年的票房很冷淸 票房與票價分析
八十三年國內最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的表演節目數又比去年往上攀升了,但是觀衆入場數卻向下滑落。不到七成的「指數」到底指出了表演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且待我們一一分析各項利空因素。
-
專欄 Columns
大衆/藝術/媒體的三角關係
台北主要報紙的文化藝術組都接到吿急電話,內容大概是「我們眞的很緊張,到現在還賣不到X成,觀衆一定還不知道有這好檔節目。幫幫忙,上一下消息。要不要做訪問?資料夠嗎?我們還有很好的照片,是不是我們找快遞馬上送過去?」可是,觀衆的確這樣依賴報紙,而媒體對藝術行銷眞的那麼具有決定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