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化環境來說,有藝術家走上街頭爲「中華舞蹈社」的保存而請命,有「表演藝術聯盟」成立以形成建言力量;在演出領域的拓展來說,戲劇界連番「輸出」,國內小劇場和舞蹈形式的演出日趨多元……整體來說,我們在這一年看到表演藝術界高度自發性的活力,比票房統計上所能歸納出的「未必不景氣」還敎人振奮。
一九九四是劇場票房普遍認爲不景氣的一年,但卻也是文化界公認台灣劇場文化「動力」強勁的一年。
作爲國內最有代表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過去這一年的票房成果統計是劇院70%,音樂廳56%,比上一年大約降了百分之五。
票房下滑是近幾年全球性的共同現象。歐美、日本的表演場地近年節目的縮減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而除了百老匯歌舞劇,票房並沒有因爲少演而提高成數。
舞台上、下的活力演出
因此我們如果拿另外一個統計數字──節目場次來作對照,台灣的情形也許還算得很可安慰:這一年,兩廳院的總表演場次總共是七百八十六場,比去年增加了四十五場,以比例算,約是百分之六。以場次增加的百分之六來和票房下降的百分之五對照,也許還是個小見有餘的局面。至於我們如果把千島湖所造成的兩岸文化交流叫停,連帶造成很多緊急塡檔節目不易推銷,以及年底大選的熱度吸納了許多劇場的潛在觀衆……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台灣說不定還是在舉世劇場不景氣的大現象中的一個例外。
可是眞該敎我們特別注目的,還是這一年表演藝術界所表現出來的強勁的活力。就文化環境來說,有藝術家走上街頭爲「中華舞蹈社」的保存而請命,有「表演藝術聯盟」成立以形成建言力量;在演出領域的拓展來說,戲劇界連番「輸出」,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其中包括了李寶春、華文漪、當代傳奇、明華園等的傳統劇在法國演出,臨界點劇團到比利時參與藝術節,表演工作坊的《紅色天空下》進軍美國得到良好回響……。而國內小劇場和舞蹈形式的演出日趨多元……音樂劇場、舞蹈劇場的試驗各自展現了相當蓬勃的創造力。整體來說,我們在這一年看到表演藝術界高度自發性的活力,比票房統計上所能歸納出的「未必不景氣」還敎人振奮。
大環境的步調落後
相對於這樣的活力,我們實在必須承認,我們的大環境的步調是遠遠跟不上。對於所有嚴肅的劇場(包括音樂)創作和演出來說,財力支援和場地是基本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文化先進的國家,好的場地已經發展了幾百年,基本上不是問題,財源方面,如果不是政府大力提供,至少企業贊助已有長遠的傳統。我們到目前爲止,能稱得上專業劇場的,國內仍只有兩廳院,因此表演工作者往往爲爭取場地爭得惡言相向。至於經費來源,政府固然一向微薄,企業的贊助習慣也還有待建立。面對蓬勃的劇場活力的契機,怎麼改善這些周邊條件,使藝術工作者能勇往直前,眞是整個社會都該一起關注的問題。
文字|黃碧端 專欄作家、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