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上海

相關文章 29 篇
  • 《存在與時間2.0》讓1位演員面對1位觀眾,透過物件講述主人公馬仃的故事。
    上海

    「一個人的劇場」在疫情中異軍突起

    一場突如其來的Omicron新冠病毒傳染,重創了3、4月的演出季。繼深圳後,上海也相繼封城,整個南方演藝市場幾乎全倒。奇特的是,有一項演出卻率先突圍,在4月底5月初上演,並將在各城市巡演,目前已是一票難求。這項演出就是「一個人的劇場」的實驗戲劇《存在與時間2.0》,某種意義上,它也非常符合文化部門有關疫情期間上座率的要求。

    文字|李翠芝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知音號》在真實的同名輪船上演出,船上每個角落都是故事發生地。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文字|李翠芝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大宋武俠城》中的〈獅子樓武松殺西門〉一段。
    上海

    沉浸式實景劇《大宋武俠城》 爆紅為哪般?

    深秋至歲末正是觀光旅行和觀劇演出的黃金季節,為時一個月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紛呈中外名家名劇,更是熱鬧非凡。但無論是擁有豪華劇院和演藝市場的京滬院線,或其他一線城市的大小戲劇節,都被一齣名不見經傳的實景劇遮去了光芒,誰也沒有想到這帶著土味的演出,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的點閱率和話題熱度榜上高居顯赫位置,爆紅程度幾乎讓中國所有演出相形遜色。

    文字|李翠芝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德齡與慈禧》由盧燕(左)與濮存昕(右)兩位大咖主演,備受矚目。
    上海

    「神劇」來臨 上海首啟實名制購票阻擊「黃牛」

    曾由香港話劇團搬上舞台的經典劇作《德齡與慈禧》,今年重新復排,並邀來九二高齡的資深影后盧燕與中國劇場界的大腕演員濮存昕主演,號稱「鑽石劇本,黃金卡司」,在北京演出時已造成票券秒殺盛況,九月的上海演出,也引來黃牛蠢蠢欲動,為此上海大劇院率先推出全場實名購票、憑身分證入場且不得轉讓的措施,讓黃牛無法從中作亂牟利。

    文字|李翠芝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桂劇「《七步吟》海報。
    上海

    「一雞三吃」暗箱操作 劇壇黑幕撕開一角?

    近期一篇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爆料文章引爆了京滬劇壇乃至整個戲劇界,文中寫出主管大陸戲劇藝術工作的某文化官員熱中創作戲曲劇本,並向各地戲曲院團推薦排演,作品上演後再申報代表專業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的「文華獎」,甚至一劇三團演,一本三稿酬,號稱「一雞三吃」雖然目前的爆料尚不足構成內幕交易的證據,但黑幕揭開一角後,接下來呢?

    文字|李翠芝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戲曲電影《進京城》海報。
    上海

    透過電影富豪拉抬戲曲愛人 只是一場癡心夢?

    對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意識極具前瞻性的上海,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戲劇電影院線,並拉開了春季「上海戲劇電影展」帷幕,集中展映京劇《霸王別姬》、崑曲《景陽鐘》、滬劇《雷雨》、粵劇《柳毅奇緣》、越劇《西廂記》等戲劇電影。接下來上檔的「大片」是陣容堅強的《進京城》,編導主演皆為一時之選,但票房慘澹,證明影劇傳播也難為戲曲開創更多未來

    文字|李翠芝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上海市政府以21個演藝場館為中心構建起以「演藝大世界」為名的劇場群,並向全球優質演藝人才和資源廣發「英雄帖」。
    上海

    牛肉在哪裡? 「演藝大世界」向全球發英雄帖

    從三月發布的《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看來,上海演藝創作產能的嚴重不足,導致了演出市場和演出場所供大於求的假相。為向觀眾與市場端上「牛肉」,上海市政府以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等廿一個場館為中心,構建起以「演藝大世界」為名的劇場群,並向全球廣發「英雄帖」,邀請優秀製作人、導演、演出團體、演藝經紀機構等以多種方式入駐。

    文字|李翠芝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知名音樂人李宗盛將在「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推出音樂劇製作。
    上海

    音樂劇成香餑餑 各路「音」雄逐鹿滬上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文字|李翠芝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陳仲子》關注戰國隱士陳仲子(林蒼曉飾)的思想,探討其處事風格和悲劇脈絡。
    上海

    梨園戲生旦滬上爭鋒 傳統與新編共逐獎項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文字|李翠芝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花鼓歌》是一部以中國人的生活為題材的音樂愛情喜劇。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文字|李翠芝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蓮》
    上海

    「媽祖」大戰「潘金蓮」 滬杭爆發「舞力」火拼

    上海宣示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杭州也宣告要建成「中國演藝之都」,在演藝市場上,兩城對壘的煙硝可聞,卻是從「舞」鬥開始!上海推出舞蹈家楊麗萍的《平潭映象》,以福建台海文化為題材、海上女神媽祖為開篇,鋪陳一場魔幻大秀,杭州也不遑多讓,推出北京當代芭蕾舞團二度編創、以潘金蓮為主角的《蓮》,性感上陣。

    文字|李翠芝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九棵樹未來中心將於明年竣工,是中國唯一建在森林裡的劇院,圖為該劇場建築示意圖。
    上海

    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你願「打飛的」去看嗎?

    新劇場紛紛落成,老劇場煥然一新重新開張,國內外大型製作接力上演人稱「魔都」的上海,透過建設一批具有文化地標性的演藝空間和建築群,形成演藝產業的規模性集聚效應,正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但在雄心之外,也引來不少疑慮:上海究竟需要多少劇場?又需要怎樣的劇場?新劇場會淪為白天關門、晚上開門的「蚊子館」嗎?

    文字|李翠芝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郭茅夫婦打造越劇小鎮,期待成為適合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的現代原鄉,圖為構想中的小鎮劇院示意圖。
    上海

    天天在江南小鎮看戲 越劇名伶夫婦打造新樂園

    三月下旬在浙江嵊州舉辦的「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會中宣布了將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縣,以占地3.68平方公里的面積,四十五億資金的投入,打造首座以戲劇為主的文化旅遊小鎮。計畫由越劇名伶茅威濤與其夫婿、知名導演郭小男聯手策劃,理念為「打造一個適合傳統文化非物質遺產的現代原鄉」,不止是越劇,更含括了多樣劇種藝術,以傳承中國傳統戲曲與文化。

    文字|李翠芝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張軍萬人崑曲演唱會納入時下的搖滾、饒舌、歌劇、民樂、合唱等形式。
    上海

    再愛一次GO不GO 張軍崑曲萬人演唱會盼再造顛峰

    四百年前崑曲的盛況,千人於蘇州虎丘PK飆歌,這是崑迷樂道的盛事,明朝的流行曲,如今是非遺雅樂,想要重現輝煌,改變勢在必行。近年專注於崑曲普及推廣的張軍,特地在五月十八日世遺紀念日這天舉辦「水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演出將崑曲結合時下的搖滾、饒舌、歌劇、民樂、合唱等形式,一場高度策畫性又銜接非遺的發展軌跡,又巧妙結合了個人演藝生涯小結。

    文字|李翠芝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在日籍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下,「船廠1862」展現新風貌。
    上海

    翻轉百年面貌 「船廠1862」劇場驚豔現身

    位於浦江岸邊,昔日英商建造的祥生船廠,在百年歲月的洗滌下,帶著時間的風華,在日籍建築師隈研吾的改造下,翻轉成為新穎的劇場藝術中心「船廠1862」,即將在五月份正式開幕。試營運邀請曾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立陶宛OKT劇團演出契訶夫的《海鷗》,正是開幕則由現代舞蹈家趙梁的「東方靈欲」三部曲《幻茶謎經》、《雙下山》、《警幻絕》領軍。

    文字|李翠芝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繁花》演出上海這座城的魔都韻味。
    上海

    滬語話劇《繁花》 搬演上海的弄堂史詩

    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滬語小說,滬語話劇《繁花》調製上海弄堂走出來的市井味,用兩段時空交錯,拼貼阿拉上海人的生態地圖。舞台無法還原小說的審美取向和歷史真實,導演馬俊豐提出了「時代肌理,當代表達」,提純精煉後,不直接表現過去式,而是站在今天去回望兩個時代,走進劇場仿佛步入舊時屋檐下

    文字|李翠芝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京劇《大宅門》宣傳視覺。
    上海

    究竟總是負好春 京劇《大宅門》的門外風波

    《大宅門》從電視螢幕搬上京劇舞台,去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上海戲劇》雜誌針對此劇作了幾篇報導,包含專業劇論、網友短評和編導郭寶昌訪談等,卻引發郭寶昌負面回應,媒體雖回覆道歉,卻又引來導演解釋種種不滿,來回交鋒,卻只在報導評論內容的錯謬上打轉,討論竟沒有回歸作品本身

    文字|李翠芝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上海芭蕾舞團演出文革時期的樣板芭蕾《白毛女》。
    上海

    上海藝壇檔案

    ●上海滑稽劇團 上海滑稽劇團原名上海曲劇團,由來自民間的滑稽劇團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方言話劇團等組成,建於一九七八年。這是一個不同於喜劇的劇種,它以江南地方語言爲主,注重說、學、逗、唱(近似相聲)。講究噱頭、笑料,形體造型誇張而詼諧。 音樂上多運用「九腔十八調」的戲曲、曲藝唱腔和通俗流行歌曲。語言上則以各地方言的誤會、巧合、諧音等滑稽技巧來製造笑果,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區。其演出方式靈活多樣,如在北方地區演出,則可隨機改用北方語言而成普通話(國語)版。 上海滑稽劇團演出劇目通常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內容,與時代聯繫密切。形式有滑稽劇、獨腳戲(即南方相聲)和曲藝說唱等。主要作品有《性命交關》、《啼笑皆非》、《滿面春風》、《査戶口》等等。傳統題材有《三約牡丹亭.點秋香》、《祝枝山大鬧明仁堂》等,其觀衆多爲市井平民百姓,是目前上海戲壇擁有最大商業市場和觀衆群的劇種。 一九八二年由該團演員主演的《阿Q正傳》一片曾獲得瑞士維韋喜劇電影節金手杖獎。 ●上海芭蕾舞團 上海芭蕾舞團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地方性專業舞團,建於一九七九年初,前身爲上海舞蹈學校演出隊,舞者主要來自該校芭蕾專業的歷屆畢業生。其中著名舞者曾在國際芭蕾大賽中獲得獎項的有林建偉、汪齊鳳、辛麗麗、楊新華等。 上海芭蕾舞團曾多次演出世界名作:《天鵝湖》、《吉賽爾》、《葛蓓莉亞》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等。同時還創作了芭蕾舞劇《白毛女》,「文革」期間,《白》劇成爲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目前,該團正在創作民族芭蕾《梁山伯與祝英台》,計劃五年內完成七齣新劇目的創作,並同時將古典芭蕾《胡桃鉗》、《唐吉訶德》及十多年來所創作的民族舞劇《鹿回頭》、《阿Q正傳》等精練爲保留劇目。 ●上海交響樂團 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爲成立於一八七九年的上海公共樂隊。二十世紀初歸上海租界當局管理,定名爲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當時擁有衆多外籍演奏人員,係當時國內最早

    文字|孫瑞淸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情人節快樂》正為情人節的專場而設置,劇情講述四個都市剩男,在尋求自我過程中的愛情故事。圖為該劇海報。
    上海

    婚戀話題熱門 情人節檔期舞台春意盪漾

    戀愛與結婚,現在正是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據調查十二億人口中就至少有1.8億單身中國人忙著找對象。這股風潮也吹到了話劇舞台,上海情人節檔期推出的製作,就有不少與婚戀相關的題材,透過喜感加笑鬧略帶一點悲涼的奇特組合模式,也反映了中國「剩男剩女」當下的心情與處境。

    文字|李翠芝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