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大廈的招牌劇《阿波羅尼亞》與《茶無此人》的演出海報。(顏子樂 提供)
上海

音樂劇蓬勃的背後:演員要演多少戲才能養活自己?

又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時節。

當你在亞洲大廈的走廊撞見穿著戲服的演員,別驚訝——他可能剛結束《阿波羅尼亞》的夜場演出,轉身就要趕去說唱音樂劇《東樓》的劇組試音。

據《音樂財經》雜誌統計,2025年第一季,中國劇壇引進原版音樂劇8部,占總劇碼數比例僅11.2%,中文版劇碼71部,占比攀升至88.8%。作為音樂劇半壁江山的上海,中文音樂劇以肉眼可見的增速崛起,而2025年的增長勢頭更為兇猛。不過,當觀眾為國風懸疑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歡呼時,後台的計算器正悄然啟動:每場演出費乘以場次減去房租,再加上不確定的商演機會——這道現實主義的數學題,構成了音樂劇演員的日常生存公式。

在以亞洲大廈(編按)為核心的音樂劇江湖裡,「一角九卡司」早已成常態。在一部《辛吉路的畫材店》裡,一個角色需要6至8名演員輪轉,才能維持每月25場的高頻率演出。有人1個月連軸轉7部戲,白天排《阿波羅尼亞》,晚上演《謹遵醫囑》,中間還能抽空在《蝶變》裡當個民國名媛。這種高強度運轉的背後,是市場對新鮮感的極致追求。觀眾熱中「集卡」不同演員的同角色演繹,製作方則將多卡司作為行銷噱頭。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單部戲的演出週期縮短至1至2個月,演員難以靠一部戲穩定生存。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上海,演員必須像『人形永動機』,在戲與戲之間無縫切換。」

繁榮背後,演員的「生存算術題」

儘管上海音樂劇市場票房火爆,但演員的生存帳本卻沒那麼光鮮。根據行業數據,一線城市音樂劇演員月薪約5千到1萬3千元人民幣,但這份收入需建立在「全年無休」的高強度演出基礎上。 這本帳其實很好算,兩個方面一目了然。

1、收入端——

◎ 新人價:一部戲排練費每天150元(無餐補),演出費單場幾百元。假設一個月演20場,總收入約1萬元。

◎ 老手價:成熟演員可能拿更高分成,4千到5萬不等,但若只接一部戲,月收入仍難破萬。

2、支出端——

◎ 房租:上海單間月租3千元起步,內環一室戶直逼6千元。

◎ 五險一金:若自繳,每月至少2千元。

◎ 食宿通勤:日均100元,月均3千元。

◎ 隱形成本:臺詞課、聲樂課、健身費……

因此,有演員自嘲:「月入1萬,交完房租只剩『活著』的資格。」若想存錢、社交或偶爾看場別人的戲,請自動開啟「地獄模式」——接滿5部戲,日均睡眠4小時。 

於是,結論很快就得出來了:若想在上海「體面生存」(月入1.5萬人民幣以上),音樂劇演員至少得接3至4部戲,且全年無休。

破局之道,敢問路在何方?

眼下火爆的音樂劇市場,可以說是新人在「用愛發電」,老手在「燃燒生命」。深浸其中的從業人員無疑想掙脫這種憋氣的困境,《茶無此人》、《道林.格雷的畫像》等劇的主演們已開始呼籲:「我希望中國可以成立一個音樂劇演員工會,保護我們演員,給我們保底,這樣我們演員才有安全感,我們才可以用心地去創作。現在的演員大家都在想我該怎麼活下去?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

的確,「演員工會」或許是個破局的關鍵——只有保障底薪和休息權,演員才能從「活下去」轉向「演得好」。每個完美的high C背後,都是精打細算的生存智慧。或許真正的戲劇性不在於舞台上的生死離別,而在於謝幕時,演員們計算著這個月是否湊夠了房租時,眼裡依然閃爍的星光。  

編按:「亞洲大廈」是上海的表演藝術重鎮,原址為人民大舞台,在這棟建築物中容納了16個演藝空間。

凝視聶光炎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08 ~ 2025/08/08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