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最新年度的《全國演出市場簡報》。據悉截至目前,全國劇場類演出(含演出新空間和小劇場等)有29.64萬場,票房收入119.29億元,觀眾人數5424.11萬人次。其中業績最為亮眼的是音樂劇,在專業劇場演出中,音樂劇演出場次同比增長超過5%,票房增長超過10%。
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劇場演出連鎖院線「中演院線」也發布了2024年度《全國演藝市場觀演意向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觀眾最喜愛和最想看的劇場演出類型排行榜上:音樂劇以64.88%的比例,和話劇╱舞台劇(61.49%)與舞劇(46.38%)分別占據前三名。
這兩份報告從不同的角度顯示,音樂劇近幾年儼然已成為中國劇壇盟主,獨占市場、票房和觀眾量之鰲首。這固然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但另一個更為異乎尋常的現象卻已開始興風作浪——近來盛行於音樂劇演出內外的「人質」文化現象。
「人質」文化現象,指的是音樂劇的製作,從創排、營銷到演出,製作方把演出的成敗、票房的盈虧、口碑的好壞,押寶在邀約擔綱主演的明星或流量藝人身上;而另一方面,觀眾或粉絲則把自己喜愛的藝人作為「人質」,與是否擔綱音樂劇的主演緊緊「綁架」在一起。他們不問內容,只問愛豆(Idol,偶像),市場的興旺,票價的高低,連續趕場刷票的次數,均取決於自己的愛豆是否全程出演首席主角。
於是,便出現這樣一幅奇異的場景:在歲末年初,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剛官宣當紅流量男團明星馬嘉祺加盟,瞬間,但凡有馬嘉祺參演場次的票價即刻被爆炒到近5,000元人民幣,而其他場次則紛紛打起了100多元的骨折價。在一個知名社交平台發起的關於「是否會為了人質看爛劇」的投票討論中,結果,願意為「人質」看爛劇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粉絲直白地說:「對人質的信任,不就是相信他在不那麽好看的劇裡,也會有絕美的發揮嗎?」
誠然,一檔擁有亮眼的卡司陣容的演出,是決定觀眾自願買票走進劇場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加盟也確實為音樂劇帶來了高人氣和大市場;但是愛豆們一旦被「綁架」成粉絲、市場和票房的「人質」,就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在這些喧囂走進劇場的人潮中,有多少是真正熱愛藝術、陶冶情操的音樂和戲劇愛好者?!
上海專業人士指出,演藝界的「人質文化」或「飯圈現象」並非中國獨有,特別在亞洲國家,比如在發展更早的韓國、日本音樂劇市場中也有類似的現象。任何對「愛豆」的吸引,其實是一種本能狀態,這無可厚非。但是音樂劇從業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想要在行業內長久地生存下去,一定要有做好戲的能力,單純想靠押寶、捆綁流量明星過上好日子,必然會陷入噱頭大於藝術的窘境,使得音樂劇的演出變成缺乏深度的速食式產品,雖然「人質」也能給你帶來一些甜頭,但是絕不會長久。人們警告道,當流量和「人質」不再成為萬能鑰匙時,中國音樂劇憑什麼才能走得更遠?
事實上,有些端倪已有顯露。中演院線在新年發布的「年度十大音樂劇」榜單上,雄踞前列的俱為歐美經典音樂劇,國產音樂劇只有區區3部叨陪後列。儘管北京、上海平均每晚有百餘部劇碼在演出,但網路仍有不少人表示,缺少吸引自己買票進劇場的好劇碼。這箇中滋味,你品,你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