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祐如

相關文章 14 篇
  • 張慧慧
    焦點專題 Focus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文字|張慧慧、張震洲、劉振祥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換我編舞》學員重新以身體感知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轉化為舞。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十分鐘的舞蹈,雖然有一點短暫 記「樹林跳:跳島舞蹈節」之青少年身體編創工作坊

    從新竹跳到樹林的跳島舞蹈節,公開徵選設籍新北市的十至十八歲青少年,舉辦為期四週的身體編創工作坊,開啟對於身體的多元想像,並於十一月廿一日在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正式演出《換我編舞》。參與的六位少女學員在余彥芳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帶領下,打開身體感知,重新觀察並體驗看似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生活,再以身體語彙表現。

    文字|白斐嵐、許斌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2019鈕扣計畫演出:劉方怡《Centurion》。
    舞蹈

    走入第十年的「鈕扣計畫」 讓我們起舞述說 對話分享

    「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十年,邀請十一位藝術家參與。發起人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表示:「如果說,我們過去是煮好一桌菜,請觀眾來吃;這回,我希望可以告訴觀眾,我們是如何煮這道菜。」讓旅外舞者與國內舞者兩兩配對的「雙排扣」將以講演式劇場為演出形式,參與創作的八位編舞家要在舞台上直接對話;「扣作伴」則是由旅外編舞家編舞,交由台灣舞者演繹兩套節目共十一位創作者的對話對象是合作夥伴,是觀眾,也是自己。

    文字|張慧慧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五名舞者像電動人偶,在霓虹燈管的壇堂景片下,斷片似切換各種時事、災難、夢囈口白。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

    文字|紀慧玲、林韶安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林祐如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林祐如《台灣製造》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文字|張慧慧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台灣】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4年,2018年將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 林怡芳為出生於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其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赫佐(Christian Rizzo)等。今年度她除了為其創作《連鎖關係》返台進行前期準備外,也將與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以運動員、醫護人員、街舞舞者為對象的「費登奎斯肢體工作坊」,從認識身體出發,教導打開身體運作的可能性領域。另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篩選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經典舞作段落,跨領域跨科系的學生經過12堂課程傳授,於年底進行15分鐘成果發表。 新生代舞者、編舞家林祐如在跨界舞蹈、劇場、多媒體的領域中,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與亮眼的表現。2017年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發表的作品《朵朵》,將於今年受邀至法國鳳凰劇院及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她將藉此機會吸收歐洲當代藝術人文能量,進行藝術節觀摩。她也將與「和好玩實踐室」及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工作坊,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視障兒童,藉由活動設計與不同的領導,讓視障學童在參與藝術體驗的同時,開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現任紅潮劇集藝術總監的梁允睿,作品多以音樂與戲劇相關創作為主。近期編導作品有《美味型男》、《啞狗男人》等。他希望透過今年駐館的機會,到日本沖繩學習島歌唱法,為新作《瑪莉皇后的禮服》進行田野調查,更了解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身兼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等身分的徐惟恩,由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對古風音樂有其一套的詮釋及見解;同時也積極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尋求創新及多元的表演。他本年度將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歌劇工作坊」協同製作人與指揮,同時透過密集的來台交流與互動,與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激盪交流,研發中西樂融合爵士元素,使用不同樂器進行新創作,於2019年精采呈現。(莊珮瑤) 演藝團隊進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林祐如新作《朵朵》是雲朵也是海綿,如實記錄了她現下的生命狀態。
    舞蹈

    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 舞動生命當下

    給你廿分鐘說說自己,你會怎麼說?編舞家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應邀參與今年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中「微舞作」演出,分別用舞蹈述說自己的當下。新手爸爸陳武康的作品近乎平鋪直敘地表達了「舞蹈著、流汗著」的過程;經歷親人殞逝的林祐如學習放鬆,以雲朵的姿態等待未來;劉彥成則向內探掘,透過混搭的音樂與物件,試圖詢問「我如何成為『我』。」

    文字|張慧慧、國家兩廳院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我的異國故鄉

    出國工作、駐村留學,或許並不盡如想像中浪漫, 人在江湖、冷暖自知,創作也因此有了新的啟發。 在異國體會生活,在他鄉尋得原鄉, 融入當地也客觀觀察。 甫從巴黎駐村回台的舞者林祐如、 狠主流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 樂興之時創辦人指揮家江靖波, 記述他們在遠方歷經的點點滴滴。 那些變與不變的曾經、重拾的熱情、千里相遇的知音, 已銘刻於心、內化成了部分的自己。 在陌生城市裡再次成長, 那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林祐如在塞納河畔。
    專題

    林祐如 在巴黎,徹底放空

    「雖然內心很封閉、很複雜,在巴黎看著天空,卻能得到那種開闊的感覺,跟花蓮很像。」家鄉或許就是難免會在生活的混亂之中,想要回去待著的地方。從這次之後,那地方是鳳林、也可以是巴黎。林祐如說:「在那裡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雲,我從來沒有看一個東西看那麼久。」好像一種奇妙的復原療程,看著天空,有些東西也慢慢歸位了。

    文字|陳茂康、蔡榮豐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林祐如《一半的表情》
    新銳藝評 Review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今年推出三作品各有其獨特風味,編舞者若能藉此確立方向持續琢磨,可期待激發煥赫光彩,亦唯有精進,風味方有令人回味無窮之處。

    文字|楊璨寧、陳長志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陳仕瑛改編品特劇本的《山地話》。
    戲劇

    「新人新視野」開展新向度 豪華栽培計畫 戲劇舞蹈新秀亮眼出擊

    跨入第六年的國藝會「新人新視野」計畫,今年以優於以往的資源條件,讓入選的六組戲劇舞蹈人可長時間、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創作。這次入選的六人均已小有名氣,即將展現的成績也備受期待。

    文字|鄒欣寧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董怡芬
    舞蹈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

    文字|鄒欣寧、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祐如:期許在面對想要的當下,能勇敢選擇

    這幾年的台灣舞壇多以男性編舞者當道。全男舞團也好,酷嗜科技感的舞蹈編創也罷,甫結束的雲門2春鬥,編舞陣容更是徹底的陽剛本色。雖說這是個性別概念逐漸解構的時代,然而眼見碧娜.鮑許、姬爾美可、莎夏.瓦茲等女性編舞家在當代舞壇各擅勝場,我們不禁期待,台灣的舞蹈新世代,何時也站出幾位女性編舞者,為這片已然蓬勃的創作場域,匯入更多元的觀點與風格。 去年兩廳院主辦的「新人新視野」舞展,便出現了幾位令人期待的年輕編舞者。其中,曾兩度入選此舞展的林祐如,以一支廿分鐘左右、極度簡約卻完整而細膩的雙人舞《Amarcord》,令人印象深刻,也被舞評人鄒之牧形容是一支「善於言情」的作品。 曾是雲門舞集2的舞者,也跳過林懷民、羅曼菲、伍國柱、布拉瑞揚、鄭宗龍、周書毅等人作品,林祐如堪稱「舞而優則編」,她的作品不刻意強調爆發性的身體,而藉由連續性的動作,令情感和關係的變化漸次攀升,最後畫上戲劇性的句號。作品形式簡單,在一片拼貼或增添種種非舞蹈元素的作品中,反見其秀異與自信。 才剛跨出創作腳步的林祐如,在寫給自己的信中,流露出少女的溫柔與樂觀。這股蘊藉的柔情會隨著創作技藝的累積演進成什麼模樣?請祐如持續努力,給觀眾一個驚喜的答案。(鄒欣寧)

    文字|林祐如、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顯微鏡下的一滴海水》中,表情強烈的配樂雖然適合搭配舞蹈,但對可能意義巨 大的外文原文是否公平?
    回想與回響 Echo

    創意舞動 開花結果

    去年參與「新人新視野舞蹈篇」的四位編舞者,長期以來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創作成績,從這次的演出,也可觀察出他們的發展脈絡,呈現了「開花結果」的方向。若說這批新人與指導的顧問間多所重疊或許言重。彼此間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摯的情誼,何況,一切只在萌芽階段,只是,益發想看他們個別的面目與思想,尤其,已證明了自己掌握創作精髓的慧根!接下來,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氣與語彙了。

    文字|鄒之牧、黎家齊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