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祐如
-
舞蹈 林祐如X田孝慈 《SUPER》
透過物件 思考人類的慾望
人是什麼?編舞家林祐如、田孝慈攜手合作《SUPER》,嘗試以大量物件、行動,聚焦在人類所型塑的種種極端景觀,來回答這個看似無邊無際、難以清楚定義的問題。 《SUPER》是林祐如、田孝慈繼2022年兩廳院35周年系列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後簡稱「2057」),共同創作的《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後簡稱《只》)的續作。《只》發想於兩位舞蹈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直面「劇場活存」的焦慮,從而衍生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關懷,林祐如說:「最終呈現是我們不曾預期的形式,大家好像覺得可以更好,還有更多想像可以玩,所以當人中邀約,就有了《SUPER》。」 林祐如與田孝慈是台藝大的學姊妹,兩人個性南轅北轍,前者熱情直接,後者溫吞內斂,過去僅作為表演者共同參與其他編舞家的作品,《只》是兩人首度合作編創,只因為「2057」策展人林人中的一句話:「把妳們兩個湊在一起,應該蠻好玩的吧!」 田孝慈回憶,在2022年初疫情仍蔓延之時,她們從接到邀約到正式演出只歷時不到3個月,「中間還夾了一個過年!非常崩潰!」但還好設計團隊皆是疫情期間她們籌組的讀書會小組成員,彼此對於疫病、身體、意識、生存等議題已有一定的討論與共識,田孝慈說:「我們拋接想法,就像接龍。這讓作品不是單一或絕對的思考,包含了我們,是共同組構而成的作品。」 「當時還各自把自己包包裡的東西一件一件掏出來,梳子、喉糖、橘子、藥用身體的行動去做,像人在建構,我們的進步也是透過手,我們有點像是玩的方式來建構出作品。」林祐如進一步說明,《只》拗口繁複的劇名即是接龍而來,可拆解為「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內藏「『未來』等於『死亡』與『新生』」的訊息,「我們正在經歷的每一個當下已經死亡,也是建立未來。」她們表示,這件在短時間內「玩」出來的作品,留下太多懸念,這是《SUPER》的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回應
林祐如、田孝慈:學習打破原有知識範疇
過往作品多以肢體表達內在情緒與幽微張力的編舞家林祐如、田孝慈,首度合作是在2022年兩廳院35週年系列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後簡稱「2057」)的《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後簡稱《只》)想像35年後的未知;一年後,她們在2023臺北藝術節「萬物運動」交出續作《SUPER》,思考極端時代中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已於8月首演。兩作的幕後推手都是策展人林人中。 策展提出框架,但不是命題作文 「『2057』人中提出的概念,正是我們在經歷的事情,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都在關注、感受、預備,這件事對我並不困難。」林祐如回憶一年前對策展主題的理解,而這次「萬物運動」思考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轉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與她們在《只》之後進一步思考「人是什麼?」又玄妙地搭上線。於是在林人中的二度邀約後,她們才毫不猶豫地接下邀請。 田孝慈認為,參與策展主題的創作模式,並不像被命題作文,而是透過策展人回應世界現狀的觀察,「某種程度先收束了無邊無際的創作母題,讓我們在這樣的框架中投射自己的想法。」但她們也明白議題先行的框架限制,容易讓作品落入說教的窠臼,因而在兩作中都刻意用中性的表達,不刻意引導觀眾「往太絕對、特定角度的方向思考」。 田孝慈也表示,《只》與《SUPER》因有林人中的策展框架,成為她「向外看」的一大契機。她反思:「過去創作很個人,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外部的世界,有人中這樣的角色,幫助我打開視角去觀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十分鐘的舞蹈,雖然有一點短暫
從新竹跳到樹林的跳島舞蹈節,公開徵選設籍新北市的十至十八歲青少年,舉辦為期四週的身體編創工作坊,開啟對於身體的多元想像,並於十一月廿一日在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正式演出《換我編舞》。參與的六位少女學員在余彥芳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帶領下,打開身體感知,重新觀察並體驗看似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生活,再以身體語彙表現。
-
舞蹈 走入第十年的「鈕扣計畫」
讓我們起舞述說 對話分享
「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十年,邀請十一位藝術家參與。發起人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表示:「如果說,我們過去是煮好一桌菜,請觀眾來吃;這回,我希望可以告訴觀眾,我們是如何煮這道菜。」讓旅外舞者與國內舞者兩兩配對的「雙排扣」將以講演式劇場為演出形式,參與創作的八位編舞家要在舞台上直接對話;「扣作伴」則是由旅外編舞家編舞,交由台灣舞者演繹兩套節目共十一位創作者的對話對象是合作夥伴,是觀眾,也是自己。
-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
藝視窗 News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台灣】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4年,2018年將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 林怡芳為出生於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其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赫佐(Christian Rizzo)等。今年度她除了為其創作《連鎖關係》返台進行前期準備外,也將與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以運動員、醫護人員、街舞舞者為對象的「費登奎斯肢體工作坊」,從認識身體出發,教導打開身體運作的可能性領域。另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篩選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經典舞作段落,跨領域跨科系的學生經過12堂課程傳授,於年底進行15分鐘成果發表。 新生代舞者、編舞家林祐如在跨界舞蹈、劇場、多媒體的領域中,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與亮眼的表現。2017年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發表的作品《朵朵》,將於今年受邀至法國鳳凰劇院及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她將藉此機會吸收歐洲當代藝術人文能量,進行藝術節觀摩。她也將與「和好玩實踐室」及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工作坊,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視障兒童,藉由活動設計與不同的領導,讓視障學童在參與藝術體驗的同時,開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現任紅潮劇集藝術總監的梁允睿,作品多以音樂與戲劇相關創作為主。近期編導作品有《美味型男》、《啞狗男人》等。他希望透過今年駐館的機會,到日本沖繩學習島歌唱法,為新作《瑪莉皇后的禮服》進行田野調查,更了解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身兼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等身分的徐惟恩,由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對古風音樂有其一套的詮釋及見解;同時也積極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尋求創新及多元的表演。他本年度將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歌劇工作坊」協同製作人與指揮,同時透過密集的來台交流與互動,與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激盪交流,研發中西樂融合爵士元素,使用不同樂器進行新創作,於2019年精采呈現。(莊珮瑤) <strong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 舞動生命當下
給你廿分鐘說說自己,你會怎麼說?編舞家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應邀參與今年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中「微舞作」演出,分別用舞蹈述說自己的當下。新手爸爸陳武康的作品近乎平鋪直敘地表達了「舞蹈著、流汗著」的過程;經歷親人殞逝的林祐如學習放鬆,以雲朵的姿態等待未來;劉彥成則向內探掘,透過混搭的音樂與物件,試圖詢問「我如何成為『我』。」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異國故鄉
出國工作、駐村留學,或許並不盡如想像中浪漫, 人在江湖、冷暖自知,創作也因此有了新的啟發。 在異國體會生活,在他鄉尋得原鄉, 融入當地也客觀觀察。 甫從巴黎駐村回台的舞者林祐如、 狠主流多媒體劇場導演周東彥、 樂興之時創辦人指揮家江靖波, 記述他們在遠方歷經的點點滴滴。 那些變與不變的曾經、重拾的熱情、千里相遇的知音, 已銘刻於心、內化成了部分的自己。 在陌生城市裡再次成長, 那是他們在異國的故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祐如 在巴黎,徹底放空
「雖然內心很封閉、很複雜,在巴黎看著天空,卻能得到那種開闊的感覺,跟花蓮很像。」家鄉或許就是難免會在生活的混亂之中,想要回去待著的地方。從這次之後,那地方是鳳林、也可以是巴黎。林祐如說:「在那裡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雲,我從來沒有看一個東西看那麼久。」好像一種奇妙的復原療程,看著天空,有些東西也慢慢歸位了。
-
新銳藝評 Review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今年推出三作品各有其獨特風味,編舞者若能藉此確立方向持續琢磨,可期待激發煥赫光彩,亦唯有精進,風味方有令人回味無窮之處。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開展新向度
豪華栽培計畫 戲劇舞蹈新秀亮眼出擊
跨入第六年的國藝會「新人新視野」計畫,今年以優於以往的資源條件,讓入選的六組戲劇舞蹈人可長時間、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創作。這次入選的六人均已小有名氣,即將展現的成績也備受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祐如:期許在面對想要的當下,能勇敢選擇
親愛的未來的祐如: 我很相信自己的選擇,信任那些決定的當下。 所以你有沒有,這麼篤定勇敢地繼續? 十年後的我, 是否仍記得天天將笑容與擁抱拎在身邊? 請你記得,它會增加你的,和夥伴的生命熱度。 生命需要溫度,需要速度,緩慢的或者飆快的!需要人,需要感受,需要你的手,也需要給你一隻手,人是人的養分,生命的溫度就這麼來 我得這麼期許自己,別被冷漠打敗。 我猜那張臉和那顆心,不過是多了皺紋和歷練,沒有改變。 這些年漸漸能勇敢選擇合作對象,舞跳得愈來愈少,但我希望能維持,一週要上幾堂好課,不只是挑好老師,而是自己怎麼面對一堂課,相較於當年在舞團大量的表演,我一直思考能如何繼續進步與累積,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二○○七年在書毅的鼓勵下,我嘗試編舞了,希望未來能繼續。日子一天天來,硬碟一個接著一個進駐,像樂高一樣足以堆疊出結構。花在咖啡廳的費用大大增加,因為必須有好多時間咀嚼思考,然後,有永遠遇不完的問題,決議仍不夠完美的討論,新的案子,新的想法,開不完的會不知道十年後的你怎麼維生?希望不是靠教課,那會耗掉好多時間,我想要專心跳舞專心創作,不想嘴巴開開,站在路邊喝西北風。 劇場這個黑盒子,隔離了盒裡盒外,也分隔了對表演藝術熟悉及陌生的人們。 十年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會不會還是很難理解表演藝術的價值? 匱乏的觀眾群,如何期許表演團體有多大的產值?國民教育與劇場工作者是否群起企圖培育及延伸文化教育?前幾年我在台灣大學的社團裡教課,學生說:「我從來都不知道衣服真的可以擠出汗水!我從來都不知道全身酸痛可以那麼痛!我從來都不知道記動作配音樂那麼難!我從來都不知道,我跟我的身體那麼陌生」哈!舞蹈真的是個好抽象的語言,也一直是很難被理解的一類,從接觸到喜歡,會需要好長一段過程,而大多數的人會慢慢離開。我告訴他們:「先當運動吧,一星期一次,如果因為這堂課,未來的五十年你們養成走入劇場的習慣,就成功也值得了!」幾年後,有學生跟我說:「我好喜歡劇場,我從劇場認識自己。」看
-
回想與回響 Echo
創意舞動 開花結果
去年參與「新人新視野舞蹈篇」的四位編舞者,長期以來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創作成績,從這次的演出,也可觀察出他們的發展脈絡,呈現了「開花結果」的方向。若說這批新人與指導的顧問間多所重疊或許言重。彼此間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摯的情誼,何況,一切只在萌芽階段,只是,益發想看他們個別的面目與思想,尤其,已證明了自己掌握創作精髓的慧根!接下來,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氣與語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