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歇.克朗淳
-
舞蹈
以科技覆寫傳統之後
從2005年新舞台「新舞風」,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第一次站上台灣的舞台至今,近20年間他多次來台,無論是在環形平台探討生死的《靈薄域》、與陳武康合作、讓觀眾決定演出時間的《半身相》、或是以物理法則解析傳統箜舞的《No. 60》,他對傳統的提問每每讓人眼睛一亮。 此次,與MIT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帕特・帕塔拉努塔蓬(Pat Patranutaporn)合作的《泰.未來》,不只延續了《No. 60》科學解析的創作方法,更搭上了AI平民化的風潮,創造一個封閉式的電腦程式系統,讓舞者與數位替身(Avatar)同台互動共舞。 用AI編舞亦是《泰.未來》最大的亮點。然而當科技跨界舞蹈,常因不理解彼此領域的語言、或礙於實踐技術、或因欠缺必要性無法相容,變成一次所費不貲的浮誇展示。所幸,克朗淳引入一段《羅摩衍那》的文字,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夢,巫師警告其為魔界毀滅的預言,以此為錨,讓作品定焦在傳統與虛擬科技的相互辯證。 複身與覆寫的「傳統」 《泰.未來》的英文名稱,由「網路空間」(Cyber)和泰文的「夢」(Subin)組成。如同克朗淳在節目單所言,是「『皮歇』我這個人對網路世界的夢境」。作品的開場,即由克朗淳背對觀眾而坐揭開序幕。隨著他緩慢而優雅地舉起泰國傳統舞蹈的手勢,天幕上投影出魔王夢境的兩段文字。《泰.未來》的舞台,也因「他的手勢與天幕」,劃分為「克朗淳(魔王)與他的夢境」兩個世界,也可以說是傳統肉身與科技虛擬的兩端。 爾後,當天幕上的電腦螢幕畫面,顯示系統正在讀取舞者的動作資訊,以泰國傳統箜舞59個姿勢而來的動作元素(能量、圓與曲線、肢體同步、軸點、身體外部空間、過渡關係),建立舞者專屬的數位替身,並透過演算法,解構傳統舞蹈動作。《泰.未來》又以此展示了夢世界裡一個「數位替身舞者國度」的誕生。 在這段彷彿電玩角色建構的過程,其實更複雜地隱含了泰國傳統舞蹈的多重複身: 「魔王」是克朗淳學習箜舞多年最為熟稔的角色。當他舉起的右手,召喚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科技幻象世界,也同時召喚了傳統舞蹈的歷史身影從克朗淳的師父本身所承載的箜舞、到他教給克朗淳的版本、到克朗淳的
-
曼谷
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參與曼谷雙年展實驗短片演出
曼谷雙年展基金會(Bangkok Art Biennale Foundation)和泰國釀酒(ThaiBev)攜手合作打造實驗短片《The Spirits of Maritime Crossing》,這部片在8月31日到9月3日之間於瑞士的聖莫里茲電影節(St. Moritz Art Film Festival)播映。 劇情描述由知名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飾演的一位表演藝術家不知道自己已經去世,她的靈魂到處遊蕩,從威尼斯到曼谷,一路尋找庇護和心靈的平靜,這個鬼魂拜訪了許多代表性的人物和神聖的地方,透過各種儀式、相遇和教誨,鬼魂終於明白了自己已離開肉身,因此獲得了解放。 這部短片由曼谷雙年展的藝術總監阿皮南(Apinan Poshyananda)撰寫劇本,阿皮南選擇以威尼斯作為起點,是因為威尼斯在中世紀曾經是黑死病肆虐的地區,映照前世界面對的COVID-19疫情和俄烏戰爭帶來的死亡,把歷史結合當代世界的情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反思。 這部短片邀請到泰國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和他的舞團參與演出,由皮歇設計電影中的舞碼,他將泰國傳統舞蹈融入現代元素,透過肢體表演,以現代的觀點呈現古老的哲學思想和信仰,同時傳遞出編劇和導演對生命的反思。
-
曼谷
藝術結合數位科技打造觀者感官新體驗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藝術的展演形式更加多樣化,藝術不再只是單純的靜態展覽或是動態演出,而可以和科技結合呈現出超過過往感官的觀賞經驗。 泰國當代編舞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成立的皮歇.克朗淳舞蹈公司(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今年就做了一個創新的嘗試,將過去的4支舞碼與新科技結合成為一個新的表演,稱之為《進化》(Evolution),4月到8月在曼谷展出。除了利用雕塑和皮偶呈現創新過後的泰國傳統文化和舞蹈,也利用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的技術,讓觀眾和舞者互動。例如讓舞者以立體虛擬的方式跳躍在觀眾眼前,或者觀眾戴上穿戴裝置後,眼前的世界就是一個小小的祭壇,可以獻上虛擬的花或貢品。皮歇.克朗淳希望透過新科技賦予泰國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泰國藝文界近幾年對AR或VR結合藝文作品充滿濃厚興趣,無獨有偶,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m University)數位藝術中心和文化部在今年6月和7月共同合作策畫「數位藝術概念美術館『WITHIN台灣VR作品選集』巡展」 。展覽透過虛擬實境呈現台灣數位藝術創作者的跨領域作品,作品包含導演陳芯宜與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的《留給未來的殘影》、聲音藝術家王福瑞的《 悸動響》以及編舞家何曉玫的《肉身到虛擬極相林》 。觀眾戴上穿戴裝置後,透過聲音和影像搭配,讓觀影者直接置身於作品的虛擬實境中,觀眾不再是隔著一段距離欣賞藝術作品或展演,表演更為多元立體,且刺激觀眾的感官有嶄新的體驗。朱拉隆功大學的策展團隊希望透過數位科技這個表現工具,讓藝術混合不同的元素,能給予曼谷藝術界的新生代更多靈感。
-
曼谷
學生運動變身為行為藝術嘉年華
泰國是全球少數仍持續開放藝文表演場所的國家之一,除去年11月如常舉辦曼谷表演藝術節,連方興未艾的學生運動,也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駐泰國歐盟代表處於12月推出國際人權日文化活動,首度聚焦表演藝術,呼應近期政治氛圍,由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象劇場」擔綱,以身體舞蹈為七大主要弱勢族群發聲。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系統衝撞系統,而後大爆炸
皮歇.克朗淳的重新製造,在既有傳統文化的符號裡,重新爭取到話語權後,不慍不火地將所要反抗、述說的內容爆發出來,作為對王權絕對正確性的反抗,讓舞蹈作品本身除了藝術層面的突破,更與泰國當今政治局勢產生對話關係。為什麼需要在此刻拆解泰國傳統舞蹈作品?在此也有了清晰的回答。這也是少見在藝術與現實兩種層面上,同時與當代現狀有深刻嵌合與呼應關係的作品。
-
焦點專題 Focus
陳武康 東南亞之旅 傳統與身體的撞激
再怎麼「乾淨」,也避不掉文化的痕跡。或許是東南亞古典舞種種的文化內涵讓他看到更廣的世界,也或許是從他者身上照望到自身,到東南亞走一遭後,陳武康覺得自己「打更開了」,也漸漸地不再掙扎與執著:「我現在覺得,如果把傳統理解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種身體經驗的歷史,那即便我周遭的文化,跟我喜歡的東西,可能不是同一件事,但當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些養分也會留在我的身體裡面,就也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泰國編舞家
皮歇.克朗淳 打開傳統這本書 讓觀眾知道其中沒有秘密
曾經來台演出《泰國製造》、《我是惡魔》等舞作的皮歇.克朗淳,應該是台灣舞迷最熟悉的泰國編舞家了。身為泰國傳統箜舞舞者,克朗淳卻投入當代舞蹈創作,不僅成立了泰國第一個當代舞團,更建造了屬於舞團的獨立表演空間「象劇場」。將在八月三度訪台演出《靈薄域》,此作挑戰了泰國人對死亡的恐懼,從傳統跨越到當代的克朗淳,他說他想做的是「把(傳統)這本書打開,告訴觀眾,這裡沒有任何秘密,這裡面都是知識,人們擁有這本書,請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這些內容。」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本月我想看
克朗淳舞團《靈薄域》
近日的台灣現代舞壇似乎刮起一陣南風,接續七月兩廳院所邀請的印尼艾可舞團,八月我們即將在雲門劇場迎來泰國的克朗淳舞團。 舞團創辦人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自十六歲起,開始學習泰國傳統舞劇「箜舞」(Khon),經歷多年訓練,他嘗試從傳統舞蹈的身體想像出發,揉合當代舞蹈的概念,為亞洲現代舞開拓出一條嶄新的可能性。 克朗淳舞團此次帶來的舞作《靈薄域》,靈感取材自泰國東北部丹塞地區的鬼面節(Phi Ta Khon),和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泰國中部文化不盡相似,東北部文化反與相鄰的寮國、柬埔寨的文化更相近。皮歇以具儀式性的鬼面節進行發想,讓人期待自文化根源開展的當代舞蹈作品,會有如何獨特的樣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陳武康 現代又傳統、融合又大膽的國度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二○一六年首次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於台北寶藏巖進行跨國「身體的傳統」交流計畫,克朗淳於此次交流中分享了從泰國傳統舞蹈中發展出的Circlewith exits all around技巧;二○一七因國藝會支持的「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專案赴泰國,再度開啟與克朗淳的合作交流。
-
舞蹈
五月.舞風.舞型男
今年的「新舞風」再邀「男人跳舞」,包括國人熟悉的日籍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去年與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合作《泰國製造》的泰國舞者皮歇.克朗淳在內的五位型男編舞家,來自五個國家,將各自展現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舞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