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全球少數仍持續開放藝文表演場所的國家之一,除去年11月如常舉辦曼谷表演藝術節,連方興未艾的學生運動,也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駐泰國歐盟代表處於12月推出國際人權日文化活動,首度聚焦表演藝術,呼應近期政治氛圍,由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象劇場」擔綱,以身體舞蹈為七大主要弱勢族群發聲。
東南亞各國之中,泰國算是疫情控制相對得宜的國家。去年3月中實施邊境管制並頒布全國緊急命令,4月時嚴格實施宵禁,讓向來樂天知足的泰國人也招架不住這股鬱悶。幸而政府逐步解封,這才成為全球少數仍持續開放藝文表演場所的國家之一。
隨著疫情控制得當,曼谷表演藝術節(Bangkok Theater Festival)也於去年11月底如常舉辦,多樣化的線上交流,也讓泰國表演藝術者及網路演出保持一定活力。近幾個月方興未艾的學生運動,也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除環繞於曼谷皇城區民主紀念碑的哈姆太郎與哈利波特扮相的抗議外,某日誕生於曼谷鬧區的民主搖滾舞台及黃色小鴨與自由鴿的動員,就像是一場城市嘉年華,這場屬於全泰國人的身體記憶,並不會為時間所抹滅,已內化成為泰國年輕一輩共同的精神歷程。
同時,駐泰國歐盟代表處於12月推出國際人權日文化活動,首度聚焦表演藝術,與近期政治氛圍呼應,這場以人權為名的演出由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的「象劇場」擔綱,以身體舞蹈為七大主要弱勢族群發聲。
泰國表演藝術在演出前均無需特別審查,但此活動與泰國司法部合作,舞團必須讓官員觀看彩排,再由官員決定何為「敏感不宜演出」部分並主導刪除。在歐盟、泰政府、舞團三方角力下,最終折衝 、 調整出讓司法部覺得 「 不敏感、可接受」 的演出樣態,展現的不僅是世界人權日在泰國的呈現,也演繹了泰國表演藝術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應民眾之所望,更映照出二戰以來以柔克剛的泰國政治傾向,是如何在混沌未明的時局中,走出它獨有的折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