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芳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舞蹈創作者
王甯 身體作為我的自傳
王甯腦海中有個畫面,是4、5歲的自己在家裡拿了一張紅色的舞蹈社招生傳單,「下一秒我就出現在教室踢踢腿了。」小王甯開始學習芭蕾、現代舞、武功身韻等「基本功」,進入北安國中舞蹈班也承襲這同一套「生產鏈」。在升學主義邏輯中長期被灌輸「北藝大是最好的學校,考上才代表很會跳」,王甯卻接連在北藝大舞蹈系七年一貫先修班、大學落選,於是在臺藝大舞蹈系畢業後,她不死心地繼續往北藝大舞蹈研究所敲門,並刻意繞開表演創作選擇理論組,終於在2013年取得入學門票。 隔年,王甯經歷巨大的內外震盪。10年前的318運動捲起台灣社會史上最大的公民抗爭浪潮,立院與其周圍持續被民眾占領長達23天;於此同時,王甯在面對母親的逝去。社會氛圍的混亂與家庭核心的崩塌,雙面夾擊才20歲出頭的王甯,「那個時期我有點搞不太清楚現在到底是什麼狀況?甚至是那一陣子書毅的演出忙完後,我好像才去經歷和消化那種對於親人離世的心情。」 當時她是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2014,下簡稱「《看》」)的舞者,之後還去了一趟英國,參加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徵選,從此明白自己不會再參與任何舞團的考試,她不喜歡在一大群人裡張牙舞爪,表現出力爭上游的樣子,然後被挑選。 處在生命的混沌,同為《看》舞者的余彥芳,成為王甯人生裡的重要角色。「我也不知道彥芳看中了我哪一點,或是覺得我一個人實在太可憐了,所以她就這樣子把我拎著。」王甯邊說邊將拇指與食指謹慎和緩地捏住再提起。盯著那兩指間的無形,我想像一個縮小到快要消失的女孩被一把拉起。
-
戲劇
面對實體的消逝,以實體抵抗消失
高度講究儀式感的劇場,面對即將揮別雙月刊發行的《PAR表演藝術》雜誌,似乎也得做些什麼,讓彼此的告別產生意義。那麼,就來聊聊劇場如何處理「消失」這件事吧。 紙本雜誌的消失,之所以對劇場產生衝擊,在於兩者的「實體(physical)」特質無論是實物、物體或身體;也因此,始終在數位虛擬世界的威脅下,想方設法活下去。在一方不得不告終之後,另一方自然也再度出現危機意識,反思自身存在意義。然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對於朝生暮死、存於當下的劇場來說,消失本就是一種必然。在劇場發生的一切,本就不可能恆久存在。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這個可以用網路保存一切的時代,只剩下「劇場」能好好處理關於消失的命題。 正因為意識到消失之無可避免,劇場於是以肉身╱實體對抗消亡。在我腦海中那些關於消失的作品中,述說的都不是消失本身,而是與之拉鋸的過程。然而,正是要直視消失的存在,才會讓抵抗產生力量。只不過,「消失」並不真的只是消失;正如劇場所呈現的當下,從來就不是斷裂、無延續的一次性當下。我曾在同樣講究現場性的足球運動書寫中,看過這段描述:「一個『過去』與『現在』交織互動的領域⋯⋯讓我們得以把心中的想望與實際的記憶融合混雜。」(註1)每一次的絕妙好球,都是在記憶中召喚類似的場景,如同人們同樣透過劇場經驗,疊合多重時空。換句話說,試圖抵擋「消失」的劇場,並非是單次復刻或重現,而是一次次顯現痕跡的堆疊。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
許多從事跳舞或表演的人,都以其他(可能較不那麼容易被定義的)方式或策略為基礎,來打造他們和表演身體的關係而每一種身體都可以成就某種我們視為編舞的東西。 ──強納森.布羅斯《編舞筆記》(註1)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十分鐘的舞蹈,雖然有一點短暫
從新竹跳到樹林的跳島舞蹈節,公開徵選設籍新北市的十至十八歲青少年,舉辦為期四週的身體編創工作坊,開啟對於身體的多元想像,並於十一月廿一日在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正式演出《換我編舞》。參與的六位少女學員在余彥芳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帶領下,打開身體感知,重新觀察並體驗看似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生活,再以身體語彙表現。
-
ARTalks
不用照片,我們如何思念一個人,也關於我們為何作劇場
《消失三》優秀之處,在於能「從比喻中再生比喻,從畫面再生畫面」,白布加上(站立的)靜止人物,有了蠟像隱喻之後,接下來,彥芳鑽入白布裡頭,觀眾慢慢下台回座。隔著白布,隱約只見彥芳身形,白布加上(躺臥的)靜止人物,有了死亡的隱喻,而後,白布底下灌入風,一人拉住白布一角上下甩動,整片白布化作波浪,一波、一波、一波,又是一個時間與消逝的比喻。
-
即將上場 Preview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
余彥芳與夥伴「默默」行來 時間中的身體記憶
從二○一三年啟動的「默默計畫」,是編舞家余彥芳與一群創作夥伴開啟的長期創作磨合過程,重點不在作品,而在每人每天的改變與關係上歷史的堆疊。歷經一四與一五年的工作坊呈現,今年正式推出《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余彥芳以跳躍、拼貼方式處理時間,企圖以四面舞台並陳生活中的同時性感受與素材,呈現身體的時間記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蹈作為行動的可能
當代舞蹈的趨勢,早已以低調、自主、貼近日常現實的身體,取代了擴張性、奇觀性、非本質性的動作取向。因此,舞蹈欲彰顯的主題,已非過去抽象式純粹美感的追求,更開始關心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存在問題,這樣的發展自然無法孤立於我們身處的生活之外。表達社會關懷的舞蹈作品,在國內舞壇,並不罕見,只是創作意圖不同,美學策略亦有所差異。 走過四十年的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對時代的觀察與體悟,皆反映在各個時期的舞作中:在全民悲憤的中美斷交背景中產生的《薪傳》,激起強烈的族群共同體意識;在國際政治弱勢中,激發人民群情激憤的抗議。《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捕捉台灣經濟起飛,被迫面對都會化帶來的種種巨變。為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量身編創的獨舞《輓歌》,以單一的旋轉概念,表達對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的愴憤。《家族合唱》藉由塵封的影像資料和口述歷史記錄,和舞蹈相互交織,轉化台灣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總結了島嶼的威權年代。 曾受政治迫害的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辭世後,由舞蹈家蕭渥廷延續她的舞蹈命脈。每年舉辦的「蔡瑞月舞蹈節」,從藝術拉出文化、社會的深度與廣度,主題貼合時事議題和脈動,包括土地、反核、居住、死刑、服貿等,交由國內外編舞家各自表述。展演之外,另有文化論壇,來自各領域的參與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切入,談人權、談文化資產、談自由、談環境。今年的舞蹈節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為題,要年輕人起身行動,倡行公民參與的積極態度。 去年十一月,在被拆除的台北華光社區,一片殘磚破瓦的廢墟之上,編舞家蕭紫菡與八位素人舞者,為被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人而舞。觀眾與表演者同時置身於拆遷現場,腳下的瓦礫堆、頹圮的牆、四散的門與窗,讓我們在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同時,又無法置身事外。這一層觀演關係,潛伏成為思考或行動的可能,讓人想:「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世界?」。由蕭紫菡發起的「土地計劃」,是一個以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的公民運動舞蹈是表達抗爭的手段,身體是社會論述的場所。 時常現身社會運動場域的編舞家余彥芳,曾編創設計「反核操」,號召千人一起在凱達格蘭大道做反核早操;太陽花學運時,她也帶領群眾在林強的《向前行》音樂中擺動身體,成為另類的身體公共實踐。回到劇場,她的作品也總與社會議題緊密連結,在「下一個編舞計畫」中發表的《關於消失的幾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他們用舞力 激盪我們的思考
將社會性議題編織入舞,在台灣早有先例:從蕭渥廷主持的「蔡瑞月舞蹈節」每年推出與社會議題和脈動貼合的主題,到年輕一代的編舞家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蕭紫菡、賴翠霜、余彥芳等,積極回看台灣這方土地,深入研究相關議題,或在事件現場起舞,或選擇另類空間與各種觀眾接觸宣揚理念,以舞作介入社會是一條漫漫長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義力
余彥芳 議題驅動 舞蹈之足深入土地
身兼舞者與編舞者,余彥芳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因為跳舞要暖身,編舞則是暖腦。她說:「我是個很議題性的編舞者,一定會面對某個議題,找出看待的角度,多是思辯問題,動的會比較少。」兩年前回到台灣,余彥芳的創作重心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她說:「真相與正義是我對話的對象,我很想看清楚這個社會的運轉。到底是誰在決定運轉的方式?這些決定有沒有準則?我們該如何對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編舞家之必要?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性別或許只是無數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人」字前面加上男或女,便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生俱來的性別身體是一個自我察覺的切入點,而以身體為工具的舞蹈表演者和創作者,還有可能為性別身體提出怎樣的新創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女流」當家 譜寫舞蹈新貌
今年的新人新視野舞蹈篇,非常女性!集結了董怡芬、林祐如、余彥芳、林宜瑾四位舞蹈女將,都是近兩年內南征北討、或編或舞的年輕新勢力,這股「女流」將在實驗劇場匯聚出怎樣的舞蹈地貌?如何以創作提出年度總結?令人引領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北藝穗節—謝東寧、余彥芳和陳韻如
炎炎夏日,這個時候,能看什麼好呢?好像也就是藝穗節囉!今年,從第一屆即開始參加的波綠、頑筑、朱蔚庭再度現身!能將藝穗節舞成另一個「舞壇」,也是件頂好的事兒,像off-off Broadway吧! 今年,也好奇謝東寧的《壞鞋子》。此君在《PAR表演藝術》報導巴黎藝文動態已經年,近期回國成為強力藝評。現又跳上台來跳起舞來,膽識和才情令人羨慕,非常拭目以待! 另 外,同樣至國外走了一遭的余彥芳和陳韻如,也在此次藝穗節裡「埋伏」了兩部作品。余曾在○八年古名伸舞團十五週年公演以《邊界之二 境》言猶未竟的才情,令人驚鴻一瞥!懸念至今。希望能在此次的揮灑裡獲得滿足!她在周書毅「下一個編舞計畫」發表的作品犀利的影像和不馴的身影,即令人印 象深刻!八月底尚且在北藝大國際論壇有一作品發表,創作能量飽滿,值得一看!陳韻如也是近期國外獲獎的數位與舞蹈新人,此次與友人推出《看見》,非常令人 期待!
-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自行報名即將截止
【台灣】台新藝術獎自行報名即將截止為了獎勵年度最具「創造性」與「突破性」之藝術概念,台新藝術獎每年提供獎金,將獎項分為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評審團特別獎各一名。 獎項評選方式由提名團及觀察團每年分為四季,選出當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及十大表演藝術名單後,再由國內外藝術人士組成決審團評選。第九屆藝術獎提名目前已接近尾聲,未獲提名通知的團體或個人,只要在2010年曾在國內公開演出或發表展覽符合規定者,皆可以透過自行報名方式參選。報名日期至2011年1月10日截止,評選辦法及申請表請參台新文化基金會官網www.taishinart.org.tw。 「2010 NTSO指揮大賽」優勝者出爐國臺交「2010NTSO指揮大賽」決賽於去年12月22日晚上進行,以音樂會的形式評定,演出的三首曲目包含管絃樂曲、協奏曲和本國國人作品。賽事於當晚落幕,在27日的記者會中,樂團除宣佈得獎名單外,團長劉玄詠更對媒體宣佈指揮家梶間聡夫的就任。 拔得頭籌的張致遠,畢業於茱莉亞音樂院研究所指揮系,目前任職於國臺交。第二、三名則是林勤超及侯兆馨,分別就讀於奧地利葛拉茲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及德國國立德特摩得音樂院指揮系。對此結果,八月即到職的梶間聡夫也勉勵後進者:「指揮是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學習的。」大賽另設有「最佳國人作品詮釋獎」與「團員票選獎」,兩個獎項都由林勤超贏得。前三名得主除了獎金外,國臺交也將擇期安排演奏會,並協助推薦參加國際指揮大賽。 國藝會第六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名單公布歌仔戲是台灣早期農村或廟會慶典重要的娛樂之一,然而因為科技與社會變遷,野台的形式如今已經逐漸衰微。為了讓這個貼近民眾生活的藝術重新在廟會的戶外劇場重現,國藝會主動規劃以專案方式甄選優秀劇本以及歌仔戲團,提供經費補助,讓團隊製作優質好戲,並且在廟口發表及驗收成果。多年來以來無論是作品、演出場次及觀賞民眾皆有顯著累積。第六屆入選名單在本月剛出爐,由「明珠女子歌劇團」、「春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