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伶:抹除界線,成為橋梁
COVID-19在這兩年席捲全球,至今方興未艾,也帶動了一波表演藝術生產模式的轉型。無論是基於永續劇場、節能減碳的考量,或是受疫情所迫,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採取遠端排練的方式,進行排練或演出,特別是在國際巡演方面,創作者們無不研發出精密的模組,並邀請當地的排練指導加入製作,以適應新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群像》(Colossus)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的跨國合作關係。
COVID-19在這兩年席捲全球,至今方興未艾,也帶動了一波表演藝術生產模式的轉型。無論是基於永續劇場、節能減碳的考量,或是受疫情所迫,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採取遠端排練的方式,進行排練或演出,特別是在國際巡演方面,創作者們無不研發出精密的模組,並邀請當地的排練指導加入製作,以適應新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群像》(Colossus)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的跨國合作關係。
編按:延續舞團2021五色鳥實驗創作計畫,第二年持續以身體視角,窺探大新竹當下,不斷續摸索作品與當代社會對話的各種可能。邀請古竺穎、林廷緒、劉奕伶3位編舞家,分別透過舞作《幻境之地》、《下沉的世界》與《而且或者》呈現對新竹在地議題的思考。
艸雨田舞蹈劇場最新製作「逐流」,邀請旅美當代舞蹈家劉奕伶擔任客席藝術總監,延續2021年「五色鳥ft.古竺穎│林廷緒│劉奕伶」實驗創作計畫,創作思維從五色鳥雙人舞的創作擴及到「新竹的當下」,以更宏觀的視角探索新竹在地議題,一方面拓展作品長度、繼續深化舞作語彙,另一方面藉由舞者編制上的改變,繼續摸索編舞架構或方式,找出舞蹈創作和現今社會對話的可能。
當「重演」涉及到身體,一個會感受、會老、會生病、會受傷、會消失,也就是一個會時時變化的不穩定媒材,這樣的重演便不可能是複製貼上般的全然復刻,而會是過去舊作裡的肉身與現在重演的肉身,正在穿越時空、進行一場近身肉搏,而舞蹈的重演,便常在上演這種肉搏戰。 這次對談邀請了兩位經驗豐富的舞蹈行內人,一位是長期與舞團與舞蹈創作者合作的獨立製作人黃雯,一位是美國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前舞者、現為獨立創作與表演者的劉奕伶,從兩位各自對國內外舞蹈重演作品的觀察,以及重製和排練舊作的經驗開始,一路延伸至「經典」背後的舞作經濟與國際市場運作、舊作如何跟現在的表演體系和觀眾的美感經驗溝通,和疫情後出現的「量身定做」重演模式,與舞蹈作品如何被典藏等問題。兩人的經驗揭示了「重演」是個鮮活且複雜的動態過程,那並非僅是舊作的修正或補遺,而更是一場新的對話與創造。
:我第一次把頭髮剪這麼短,願意幫我記錄下來嗎? :我不再跳舞了,能記錄下我最後這支舞嗎? :我懷孕三個月,身體非常不舒服,又正在揣摩演出的角色,拍攝我現在的狀態? :我帶了新的作品回來了,找時間一起工作紀錄? :我失戀了 :我有個作品還在醞釀中,可以拍攝這個發想的階段嗎? :我當爸爸了 :我要結婚了 :可以幫我跟家人拍全家福嗎? :可以拍攝懷孕時的我嗎? :幫我跟我的玩具熊合照,他陪伴我三十多年了 :我的畢製難產中 :把拔,拍我 屬於攝影師最美好的時刻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何曉玫在六年前開啟的「鈕扣計畫」,旨在為這些浪跡天涯的台灣舞者打造一條回家的路。畢竟,近鄉情怯,之於舞者,他們心底最最渴望的舞台,不在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或是林肯中心,而是他們的家園台灣。這些擁有豐富的國際舞台經驗的舞者,在鄉親面前,卻以一種「新鮮人」的姿態被認識,並發表他們的作品他們羈旅生涯中的孤獨奮鬥與感悟。
一年一度的「鈕扣計畫」舞蹈平台,今年邀回凃力元、董柏霖、劉奕伶三位旅外舞蹈遊子,分別呈現他們的編創作品:在瑞典工作、對難民問題相當有感的凃力元透過舞作反思「人權」;董柏霖作品集結許多同志朋友的故事,期待引發觀眾對另一個族群的同理心;劉奕伶回顧在舞團成長的心路歷程,自問:什麼是「更」好的自己?什麼是「更」好的選擇?
作為「讓旅外舞者回家」的編舞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五屆,本屆更延伸出「旅外朋友帶外國朋友」的設計,也是首次進行戶外公演,三位旅外舞者許耀義、林燕卿、劉奕伶除了各自闡述己身的跨文化累積之外,外國藝術家也以讀詩(許耀義作品《News of the World》,合作藝術家Mr.Macek)、面具創造(劉奕伶作品《噓》,合作藝術家Alden Moore)等增添不同的觀舞趣味,許耀義笑說:「戶外演出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得加入多一點的元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我們沒有辦法預期哪些人會來看演出。比如我用詩,從語言下手,如果可以讓觀眾覺得這外國語很美、很好聽,讓他願意留下來看舞,從而進入這個作品。」 有趣的是,有別於過往多偏向當代、現代舞的舞者,本屆的參與者許耀義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芭蕾舞者,本次作品《News of the World》也是現代芭蕾的呈現,分為法國、捷克、德國三個段落,分別呈現他不同階段的旅歐歷程,「巴黎的段落有細膩的動作,抒情的方式發展,但使用的音樂又是音域較廣的,呈現我在那時期的探索與未知;布拉格則是充滿色彩,我在這裡第一次得到一紙正式的工作合約,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德國我達到了舞蹈生命的巔峰,是我最有自信的時期,有很多漂亮富技巧性的動作總的來說,我的作品很正面陽光,生命是很美好的。」 而相較於許耀義的優雅,兩位女舞者林燕卿、劉奕伶則是充滿力道的當代舞蹈呈現。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的劉奕伶《噓》是「藉舞蹈、語言及面具三樣工具來對症(證),呈現出藥效發作(心理衝突)時的獨白狀態。」阿喀郎舞團的林燕卿《日.月.犬.鬼》則是發想自十六世紀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詩意的宇宙觀。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