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奕伶在大都會博物館表演《如實曲徑》。(Stephanie Berger 攝 大都會博物館 提供)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大都會博物館是紐約疫情下第一波解禁的文化機構,重新開放的大都會,在九月呈現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成為半年以來少有的全新藝術表演。 

紐約市是美國最早受武漢肺炎侵襲、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也是美國防疫管制最徹底的地區之一,州市政府在三月底就限制室內公眾聚會,所有藝文場所,包括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百老匯都因此關閉,許多公司行號自行讓職員在家上班,大多數民眾也都遵守在公眾場合戴口罩的規定。經過六個月的刻苦,終於讓病毒擴散率降低到可以恢復某些公眾活動的程度。

與比爾.提.瓊斯合作  特選多元舞者

疫情雖然減輕,警報並沒有完全解除,重新開放的大都會博物館,有許多管制,像是人流量只有四分之一,門票有時間管制,進場要戴口罩,參觀者要保持安全距離,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

台灣的愛藝者對《如實曲徑》應該不陌生,因為這個作品早於二○一五年就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演。在一片黑色的地板中央擺著一堆白米,拿著掃帚的赤腳舞者把白米掃成不同的圖案。李明維的靈感來自緬甸的廟宇,他說進廟時都要赤腳,但因為廟裡有許多志工在打掃,所以地面都很清潔。

《如實曲徑》之前還在巴黎的龐畢度中心演過,大都會這次演出與之前不同,是多了一個創作夥伴:紐約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有現場的音樂,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另外一個不同,則是沒有預料到,那就是因為疫情沒有現場觀眾,而是透過網上直播。

紐約的演出分別在三個週三下午,每次在館內不同區:大廳、中國佛像廳和Charles Engelhard中庭。每次三個舞者,每人九十分鐘。九名舞者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和華裔舞者張慧望、紐約市立芭蕾主舞者Sara Mearns、資深現代舞者David Thomson、變性舞者Linda LaBeija、變裝舞者Ragamuffin(Jesse White)、非裔舞者Nayaa Opong和Brian "HallowDreamz" Henry。

掃帚的用法,與毛筆有相通處,掃出的圖案,也有點書法的感覺,從舞者的動作與米圖的關聯,讓人想起華裔編舞家沈偉讓舞者用身體畫畫的Connect Transfer。而米圖忽生忽滅永不存在的變化,又讓人想起林懷民的《水月》。

服裝與動作一致  隨舞者與場地變化

舞者的選擇雖然強調多元,但表演本身,其實是盡量減少表面的不同,像是每個人的服裝都大同小異,以南亞的沙麗為基形,反映佛家不在乎外相直求本相的用意。動作受到掃米這個基本要求所限,儀式性和內觀性大過個別風格。但在這個限制下,每個表演多少還是有些不同,像是張慧望有國術根柢,Ragamuffin似乎特別強調陰柔之美,David Thomson的獨臂掃法,則是化柔為鋼。場地的不同,也給三場演出帶來不同的感覺。第三場的舞者出場時執掃帚的方法與前兩場不同,似乎就是受到環繞的新古典雕像的啟發。第二場藥師像的壁畫,則和地上的圖案特別呼應。

或許最大的不同,是觀看方式的不同。這個表演對舞者來說有點修行的味道,就觀眾來說也應該有些靜思冥想的效果,所以最好的觀賞方式應該是在現場選定一個角度,任由時間流逝不為所動。但是大都會的網播,鏡頭不斷變換,不斷逼迫觀賞者調整目光,不能進入忘我的境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