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玲
-
十週年專題
永遠的十三角關係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
戲劇
出入虛實之間的記憶偷窺之旅
當《記憶相簿》的編導周慧玲將劇場佈置成四面環座,讓觀眾或平視或俯瞰這齣戲,我們彷彿受邀參觀(參與)一場極其私密的記憶之旅。但是這一段原本帶著集體偷窺意味的觀戲過程,卻在觀眾彼此視線常產生交集、演員迭進迭出不同角色/現實與劇場的情況下,觀戲的人不再耽溺於窺視與接受,而是隨著編導的揭露與質疑,一步一步出入真實與虛構、歷史與附會傳說之間。
-
劇場對談
戲演三分生,見山又是山
京劇演員的工夫在於如何讓程式化的動作套著角色傳達出去,讓觀衆了解角色的背景、語言、年紀、知識水準高低、成長環境與身分等等,梅蘭芳說過,演員必須「一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還有「凡是上台作戲要帶三分生」;每個動作都要有當下的心情做鋪墊。
-
戲劇
茶杯裡的風暴
一則是由於劇中人物的自我認同與所處的空間,一則是由於所觸碰議題的私密性,《天亮之前我要你》的戲劇情境是相當封閉的;而和這個封閉的戲劇空間/情境相對應之下,《天》劇的角色們也建立起一個封閉的關係網路,觀衆只能冷眼旁觀,或者偷窺竊喜。
-
戲劇
靠近一點會更好
偷窺眞實,原是誘人的元素;觀衆透過第四面牆窺見一場百無禁忌的私密聚會,卻因爲距離(展演形式與戲劇文本)的稀釋,轉化成不酸不辣的白開水──除去止渴,沒有其他趣味。
-
即將上場
創作社性別越界非愛情喜劇《天亮以前我要你》
《天亮以前我要你》是周慧玲以創作的形式呈現其近年的關注和硏究、更是她取得學位返台後獻出的第一齣作品。這齣結合「表演理論」與「性別操演」,關於性別跨界、關於身分移轉、關於文化雜交的愛情\慾望兩國論的中型戲劇演出。由於其中對於慾望投射的虛實、社會角色的扮演多所探討,周慧玲除了切入情色話題外,對於劇本裡頭近似戲中戲的段落,也以少見的組合式創作模式,企圖呈現多層次感的表演空間,爲此,她邀請了創作社前三齣戲、風格迥異的兩位導演:黎煥雄、魏瑛娟二人一起加入此次工作。 劇中四位主角都是出身台灣的知識份子,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獨領風騷:一位是自矜於愛情潔癖的攝影師、一位是駕著慾望四處流竄的電影導演、一位耽溺於美食與扮裝皇后的服裝設計師、一位是長袖善舞於兩國/兩性之間的畫家。在這場聚會裡,他們四人以瑣碎的閨中對白、混合自覺的生活表演,展現對性別/愛情的輕浮、游離與執著,赤裸裸的揭露thirty something、三十人生的前中年焦慮。 此次演員包括:黃士偉、傅仰曄、阮文萍及林嘉莉等。設計群則包括王孟超(舞台)、黃祖延(燈光)、陳建騏(音樂)及黃禹銘(服裝造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重複扮演這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因此性別裡頭有一種表演性。如果這在我們生活裡的性別表演搬到舞台上,與舞台表演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對劇場同志議題提出不同的切入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
最近幾年定期在報紙、雜誌出現的戲劇評論,在台灣狹小的戲劇圈子裡引起相當激烈的回應和討論。對於評論應當如何呈現,許多創作者和劇評人的意見,都在這些辯證當中彼此拉鋸著。目前劇評遴選標準不一和發表篇幅的受限,多少都使台灣劇評的發展空間受到阻礙。「重北輕南」、主觀文化環境的不健全和錯植國外的審美觀點,依舊是創作者對目前台灣劇評的批判。
-
座談會
藝文沙龍裡品「戲」論「曲」
由現代戲曲協會主辦的週末傳統戲曲劇評會,自今年四月起,計畫以一年的時間,在現代感十足的咖啡館裡公開評戲,開放聽衆參與。十二齣戲、十二次評述,希望在傳統戲曲界激盪出各種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