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盛
-
焦點
江文也的《香妃》音樂
已故音樂家江文也一生悲劇性的命運,就像淸朝維吾爾族奇女子香妃一樣。江文也對香妃的悲憫情懷,也在他的音樂中流露出來。 江文也出生台北淡水三芝鄕,幼時被送往日本就學,後來他棄理工就藝術,並選擇中國大陸作爲音樂事業發展地。江文也原希望去古都北京硏究中國傳統音樂,尋找創作靈感,怎奈局勢的發展,令他有家歸不得,且文革時期飽受迫害,後來雖獲平反,仍因積勞成疾,一九八三年病逝北京。 近年,本地舉辦江文也紀念音樂系列活動,也使台灣觀衆漸漸了解他的創作風格。《香妃》是他作品中少有的舞劇音樂,曾在大陸、日本演出過,在台灣全本演出還是第一回。 江文也爲舞劇編作的《香妃》,只有四十三分鐘左右,這次由吳秀玲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配合賴秀峰舞劇時長六十分鐘,略作調整。在保留原創精神和特色的原則下,賴秀峰與樂團商議不混入新疆音樂,而以舞劇第二幕一景〈內宮后園〉、二景〈回疆假象〉採同一段音樂,主旋律相同,但以伴奏配器的強弱來營造兩段舞蹈不同的氛圍。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秋盛曾指揮演出過江文也的《香妃》片段、孔廟大成樂章、田園詩曲、弦樂小交響樂曲等。他表示,配器運用的靈活是江文也最大特色,五十年前不要說台灣,就是東方國家也難有人以如此稀奇、先進的手法創作,現今許多作曲家都不及江文也在傳統和現代、中國和西洋音樂上的硏究功夫。 但他認爲,西方交響樂和歌劇音樂在最主體的五聲音階掌握中庸氣氛之外,也以半音轉折製造高潮起伏,這是最迷人之處。江文也創作較弱的部分,正是劇情鋪陳起伏不大,還好他擅於配器運用,使音樂色彩化。 文字|徐開塵 文字工作者
-
音樂
愛的救贖
當晚的歌者可說都是一時之選,水準非常均衡,其中擔任主角「荷蘭人」的瑞士男中音慕夫(Alfred Muff)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陳秋盛的指揮留給歌者充分發揮的空間,在音量上也不會壓迫歌者。此次演出,中場沒有休息,三幕之間全以間奏帶過,一氣呵成,張力掌握的很好,完全沒有給人疲憊的感覺。蔡秀錦的舞台設計生動活潑,營造了足夠的氣氛。
-
舞蹈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
-
焦點
紅花還是綠葉 音樂伴奏的角色定位
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有越盛的趨勢,除可增加整體可看性、在低靡不振的票房中尋求突破,也使得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音樂雖然多半以輔助者姿態出現,但此一界限在近年亦有模糊的趨勢,反而搶盡了主角的丰采,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
音樂
陷阱重重的人聲考驗 《杜蘭朶公主》
《杜蘭朶公主》劇中的杜蘭朶公主與卡拉富王子是兩個「殺手」級角色,七日的演出,飾演卡拉富的義大利男高音賈柯米尼在第三幕時便發生聲音開叉的遺憾,而女高音芭塔妮的杜蘭朶公主唱來亦覺如屢薄冰
-
音樂
堅強的卡司.微瑕的組合 評歌劇《卡門》的演出
整體的演出尙稱圓滿,但演員的搭配與組合若能作適當的調整應會有更驚人的成績。
-
音樂
國際水準的台北《卡門》
結合本土樂團及指揮,義大利的新秀導演,俄、美、義、大陸及台灣的優秀演唱家所呈現出來的《卡門》,整體表現令人滿意。
-
音樂
北市交合唱團首演 威爾第《安魂曲》
「北市交合唱團」以威爾第的《安魂曲》做爲首演節目;陳秋盛一氣呵成的指揮顯露了強烈的震撼,然而合唱團的默契仍稍嫌不足。
-
里程碑 Milestone
「十面埋伏」創作路 屈文中聲聲訴「我願」
屈文中辭世已一週年了。五十年短暫的生命裡,他一直在「美」的誘惑裡盡責地創作。生前反覆思考當代的中國音樂家在現代音樂史上應留下怎樣的痕跡,完成的作品有協奏曲、管弦樂、室內樂、藝術歌曲、歌劇及鋼琴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罩頂綠雲燒起來了──我看《奧泰羅》
唱好奧泰羅是男高音一輩子的光榮,光是唱準那些從少年維特式的痴情,到大力參孫式的癲狂,就會折損一條好漢的老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陳秋盛──政府應該興建更多不同等級的表演場地
許多旅居海外一、二十年的人回到台北,都不免對台北具國際水準的表演活動感到喜出望外;而兩廳院的成立,也使這一代學音樂的留學生學得很有自尊,學得更起勁。 可是,我最失望的,是最高單位的短視,不肯經營自己的樂團、舞團、劇團、合唱團。好比一個大型超市,如果永遠買別人的東西,品質怎麼控制?中國人老愛「實驗」──國内除了國樂還值得實驗以外,其他的表演藝術,甚至劇場制度規章,都可以參照歐美百年以上的劇場經驗,不是嗎?但最重要的,是事在人爲,而不是再訂立更多名目的細則,環環相扣。 文化等於是領帶,繫了以後身份自然不同。人可以不打領帶,但不能連做粗工時也打領帶。希望將成立的文化部中,主事者是真的懂文化、對某藝術領域真正學有專精,而不是略通皮毛的政客。各行各業都有它的遊戲規則的。 評議制度也應該改進。聽一分鐘的錄音帶,就可以聽出音樂的高下嗎?製作的水準不一,曲目的型態不同,能不能真實反映被評者的品質,這些都應考慮。 政府應該興建更多不同等級的表演場地。觀衆買了票付了錢,雖大多是去感覺劇場與享受視覺經驗,但就是要看最好的、最值票價的作品。觀衆會在乎節目到底是本土的還是國外的嗎?因爲文化部與教育部的職權分際不淸,才會使國内的藝術工作者對高價引進外國節目頗有微詞。 根本的問題還是「人心」的問題。搞音樂的人如果也有良醫的醫德與敬業之心,如菩薩再世,我們那以「教育」爲名的惡性循環,就不會陳陳相因了。你問我爲什麼?師資不好、比賽考試作弊、專業訓練不夠。 (陳怡如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