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日本四國遍路朝聖之旅,走到舊名為讚岐的香川縣,晚上吃了美味烏龍麵和當地有名的骨付烤雞腿後,心滿意足。走出下榻古民家客廳,偏僻的鄉下毫無光害,猛一抬頭,撞見夜空中滿天星斗。
遍路道上的心靈洗滌,對人生的思考伴隨而來,白天徒步當然讓我腳很酸,但卻一點也不感到累,因為身體的痠痛與精神上的滿足相比,不足掛齒,豐盛的晚餐更起了莫大的撫慰作用;微寒春天繁星點點的夜,附近的柑橘果樹有花香,也結實纍纍,四下滿布寧靜氣氛,被大自然和宇宙星辰包圍,眼耳鼻舌身意聯通,此時的我竟然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幻覺: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我忘情地大聲唱起披頭四的歌〈露西和鑽石在天上〉。
彷彿身體和心靈的結界被完全打開,我進入一種感官通透的神馳狀態,感到無比解脫、極致歡喜;我張開雙臂,和大地相擁,快樂得幾乎想跳舞。這種心流時刻,正像〈露西和鑽石在天上〉歌詞裡寫的,宛若搭著小舟在河裡順流而下,兩旁長滿橘子樹,一切的一切如此讓人目眩神迷,而我是那個眼睛如萬花筒的女孩,每日重複性極高的步行生活,卻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與自由。

運動和藝術皆存在的心流狀態
徒步過程中,呼氣,吸氣,抬腿,跨步,明明是不停處在運動狀態,卻帶來莫大的平靜體驗;遍路道上其實有大大小小的石頭,背包重,人氣喘吁吁,山徑不但崎嶇還又臭又長,行走的人卻能感受到神奇的(甚至是神秘的)superfluidity(無阻力)經驗:原本是物理學中毫無摩擦力,物質可以無止盡流動的狀態,用來形容人的心理感受,則接近一種忘我、充滿靈性能量,近乎天人合一的狀態。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體育記者訪問運動大明星,每天的例行訓練是否辛苦,運動員提到自己有時會在練習時偶爾會經驗前所未有的流暢,特別是當他在練習過程加入想像力的時候,會覺得自己跳脫出千篇一律的繁瑣,進入超連結狀態,覺得所有的所有的一切無不合一,甚至會有巨大而且純粹的幸福感。
「當人們全神貫注地行動時,所感受到的整體感覺。」匈牙利裔美國籍心理學大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為他的「心流理論」(flow)提出這個核心定義,他發現,有些人即便工作一整天,身體大量消耗能量,卻依然精神抖擻;這樣的狀態在特別有創造力的人身上尤其常見,譬如藝術表演者和頂尖運動員,當這些人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通常會精神抖擻,百分之百沉浸其中,那些不相干的外界訊號再也無法干擾他們,甚至是完全忘記時間,不會渴也不會餓。在心流狀態下的人效率高,表現特別好,在積極正向的心理狀態下,執行任務的過程帶來莫大樂趣,契克森米哈伊將「心流」定義為行動與覺知合一的最佳經驗(optimal experience),因為人能從中感到至高無上的滿足。
這讓我想到人稱「吉他之神」、「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樂手」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場他的演唱會錄影,舞台上的罕醉克斯忘情地演奏,如入化境,強大到無以復加的感染力,讓全場聽眾為之沸騰,但演奏者本人宛若身在真空泡泡裡,也像處在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他投入所有的熱情,在表演的當下燃燒自己(他在演唱會中點火燒吉他也是很有名的)。罕醉克斯的人生只活了短短27年,在1960年代橫空出世,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4個年頭,他不但充分展現吉他演奏天賦,創作能量更是大爆發,寫下許多傳世詞曲。

心流與迷幻,真有界線?
我特別喜歡罕醉克斯作品中的「人性」,聽他的創作像在聽故事,主題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延伸到種族文化,不管是歌詞或旋律都發人深省。聽罕醉克斯的演奏是很令人享受的:除了對他出神入化的左手演奏技巧感到大開眼界,更會有打破界限的暢快感受,因為罕醉克斯的作品融合了藍調、搖滾、龐克甚至迷幻元素,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聽覺經驗(可以想像他能用吉他模仿戰爭中轟炸的機槍聲和人們的尖叫聲)。
不少大腦神經科學家以罕醉克斯為對象:有些研究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舞台上精采即興、進入化境的他;有些則研究他的創意,好奇為何能在短暫的音樂生涯高密度地產出詞曲創作,而且質量驚人;有些研究則聚焦在罕醉克斯均衡運用左右手進行高認知功能,例如以左手彈吉他,用右手寫字,不像一般人多半依賴慣用手,這種嫻熟駕馭雙手的能力能使大腦左右兩半球整合,也因此有高於常人的創造力。美國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ledo)研究人員表示,當一個人的大腦能左右開弓,像罕醉克斯那樣,在彈吉他時左右手逢源,並且將歌曲的字詞和旋律相互融合,談種族思考,也談戰爭與和平;他的創作甚至打破時間界線,將傳統的藍調音樂、60年代的新興民謠,甚至是迷幻音樂一點都不違和地融在一起。
每次聽罕醉克斯的音樂時,我常這麼想,愛與和平,多麼美好,簡直是世界大同的境界了。不幸的是,1970年9月18日,罕醉克斯在27歲那年猝死於倫敦的旅館中,短暫人生如一閃即逝的彗星,給世人留下喟嘆與唏噓。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526442/
https://www.apa.org/news/podcasts/speaking-of-psychology/synesth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