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傳統汲取養分 打造東西混搭風潮
馬水龍老師早已覺知國樂發展除了獨奏外,應該繼承絲竹樂傳統,先發展室內樂,而不是直接移植西方交響樂團模式。後來他更因理解東西方樂器美學基礎之不同而各有所長,乃善用雙方優點,以獨奏的民族樂器(個性強、表現力豐富),搭配西方樂團(群性佳、音響諧和豐滿),創作出多首令人驚豔的作品,引領東西樂器混搭的創作風潮,至今不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吸收民族音樂 爵士腳步從不停
爵士吸收民族音樂的元素,不光是早期的歐洲與非洲音樂的融合,不光是吸納了靈歌、工作歌、西非民謠等等非洲後裔從家鄉帶來的音樂影響,事實上,「吸收民族音樂元素」這件事,在爵士歷史上,幾乎沒有停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民族音樂的天才十問
你可能熟悉流行音樂,但你了解老祖宗的流行音樂嗎? 你可能唱得出西方古典音樂的旋律,但你哼得出我們的傳統歌謠嗎? 古琴就是古箏嗎?客家八音是用八個音嗎?有搖滾式的原住民歌曲嗎? 你對民族音樂究竟了解多少? 三月中,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系列講座音樂會即將展開,首先呈現「台灣客家八音」、「鄒族祭儀樂舞」與「古琴音樂藝術」三場。 趁此機會,本刊先製作「紙上開講」特別企畫, 解開你對民族音樂的疑惑,讓你發現老祖宗的流行樂也很美好!
-
研討會
今之國樂,爲歷史終結?
國樂交響化的爭議從彼岸划過台灣,近半世紀以來沒有共識與結論似乎是歷年來唯一的「共識」。然而在這種末世氛圍的光景中,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晰地感覺一股「為過去歷史總結(終結?)」的感傷氣氛正在形成。而國樂界此次大規模的團聚,從議題設定、所邀來的講員及評論人規模,儼然就有這樣為世紀末華人地區國樂交響化的爭論,留下歷史性詮釋的意義。
-
名家訪談
探索音樂新境地
ECM音樂製作人史帝夫雷克所製作的音樂,幾乎都以自由即興、前衛爵士爲主。他認爲,歐洲的爵士聽衆年齡層逐漸老化,靑年樂迷的增加速度又太慢,一方面現代年輕人接觸到更多不同的音樂型態,加上電腦、網際網路等等新的娛樂,更多樣化的活動使得現在的人,放在音樂上的精神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雷克說,我們現在沒有偶像了!
-
藝術之旅
瞥見馬其頓
-
藝術之旅
紛戰孕育出的馬其頓
從西元前六世紀建立馬其頓王國到今日,幾經宗敎變革與民族征戰,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國家,雖然飽受戰爭的摧殘,卻在多種民族多元文化的衝擊、融合下,發展出高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