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元前六世紀建立馬其頓王國到今日,幾經宗敎變革與民族征戰,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國家,雖然飽受戰爭的摧殘,卻在多種民族多元文化的衝擊、融合下,發展出高度文化。
馬其頓國家芭蕾舞團《愛與死的悲歌》
11月2〜7日
國家戲劇院
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如夢一場》、《夜空下的回憶》
11月16、17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
一九九九年初,台灣正式與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建交。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獨立不過十餘年的新興國家,對多數國人而言,算是個陌生的名字。在政經之外,本月即將來台演出的馬其頓國家芭蕾舞團和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讓我們得以從文化角度對此一友邦有另一層認識。
位處歐洲火藥庫的文明古國
儘管許多人對馬其頓不熟悉,但對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一定不陌生,在政治上,這塊土地自古以來即因民族、宗敎等問題征戰不斷,並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文化上,則是歐洲文明發源地。今日的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南方,原爲舊南斯拉夫聯邦成員國,一九九一年舊南斯拉夫聯邦解體,馬其頓宣布獨立。在地理位置上,馬其頓北接塞爾維亞,東鄰保加利亞,南連希臘,西接阿爾巴尼亞,爲一內陸國家,首都位於史高比耶(Skopje)。
歷史記載,馬其頓王國建立於西元前六世紀,因地處肥沃的高原地區,很快便發展成爲一高度文明古國,在經歷波斯人入侵未果後,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三二一六年即位,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直到今日,希臘人仍認爲,驍勇善戰的亞歷山大爲希臘人。到了西元前一六八年,馬其頓爲東羅馬所滅,羅馬人對待馬其頓人極其殘忍,不但視之爲奴,並刨去雙眼,因此,馬其頓又被稱作是瞎眼最多的國家。
西元六世紀,斯拉夫人進入馬其頓,這是現代馬其頓建立的重要關鍵,這批斯拉夫人係由保加利亞進入,相當程度地影響了今日馬其頓的語言。十二世紀起,則由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三方爭逐控制權。一三七一年,爲回敎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一八八八年,鄂土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保加利亞、希臘與塞爾維亞繼續爭奪此區。一九四四年,南斯拉夫總統狄托正式成立馬其頓共和國,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地內哥羅合組爲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直到一九九一年解體。歷史上的馬其頓(Macedonia)現分別由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以及馬其頓四國所佔。
民族匯集發展出多元文化
巴爾幹半島自古即爲多民族聚居地,馬其頓自不例外,組成人種包括:馬其頓人、吉普賽人、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以及斯拉夫人。在多元文化的衝擊、融合下,發展出高度文化的馬其頓,雖然飽受戰爭的摧殘,但其文化發展,卻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在音樂表現上,新象藝術負責人許博允表示,保加利亞的民族音樂在歐洲算是比較早的複音音樂,尤其是山歌,有非常豐富而自然的對位,和聲十分漂亮。
馬其頓擁有衆多文化古蹟,但於二十餘年前的一場地震中幾乎毀壞殆盡,著名的藝術演出重地──國家歌劇院亦於當時受到摧毀,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國家劇院。國家劇院轄下設有一大型交響樂團、芭蕾舞團、劇團、合唱團以及歌劇團,統領藝術推廣工作。馬其頓劇院成立之初是以發揚馬其頓語言爲職志,但在不同的歷史因緣中,也曾演出土耳其、阿爾巴尼亞民族文化的戲劇,以及南斯拉夫、蘇俄作家的作品,獨立之後又陸續演出西歐以及美國作家作品,呈現出多元包容的多民族特性。
基本上,馬其頓文化推廣仍由政府來主導,民間礙於經費問題往往只能以業餘面貌呈現,仍屬起步階段。不過,許博允亦表示,民間仍有許多令人眼睛爲之一亮的表演團體,例如,國家民族舞蹈團和少女合唱團。除了首都史高比耶人民文化素養普遍不錯,第二大城、也是避暑勝地的Ohrid,於每年夏季都有各式各樣的藝術表演活動。
在舞蹈方面,馬其頓和捷克、波蘭是東歐芭蕾舞蹈較強的國家,所呈現的芭蕾形式也比較創新,由此次來台演出的馬其頓國家芭蕾舞團即可一窺端倪。這個擁有六十五名團員的芭蕾舞團將演出依據馬勒音樂創作的《愛與死的悲歌》Love and Death Songs。
《愛與死的悲歌》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創作時代背景,在充滿壓力的苦難下,死亡成了生活中的主題。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年逾七十的馬其頓國家芭蕾舞團駐團編舞家斯柏林貝克(Milko Sparemblek),以此概念爲出發,結合馬勒的音樂和德國民歌,編創出這齣以嘲諷戰爭的可笑對比出愛的可貴的大型芭蕾舞劇。雖說是芭蕾舞劇,但斯柏林貝克的舞作中,卻注入大量現代元素,充分流露出現代感,是屬於後期浪漫派的芭蕾舞作。
「他們將跨過紅海而來」許博允說。
特約撰述|錢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