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筋斗偶劇團
-
演出評論 Review
旁觀他人的痛苦
《烏布王》導演與編劇都選擇採取距離的「疏離」,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但這一段南非於一九七六年因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所引發的動亂,而遭致軍警、特務血腥鎮壓的暴行,卻因為時空的距離,和表現手法的陌生化,讓觀眾離得更遠。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同樣讓觀眾置身於旁觀他人無關自身痛癢的痛苦,也如加害者一樣無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老玩意 新生命
偶戲,這個自古以來就讓人們著迷的劇種,起源甚早,而且一從開始,它就不是專屬於小朋友的玩意。若是要追溯起偶戲的歷史,大多和祭祀鬼神、宗教儀式等嚴肅的話題脫不了關係,到了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娛樂之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讓劇場技術愈加純熟,加上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也讓偶戲的世界,從原本的杖頭偶、袋偶、懸絲偶、影偶等傳統形式中跳脫出來,變得燦爛且多元。更有趣也更值得注意的是,偶戲隨著現代戲劇的演化,讓戲偶、操偶師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了質變,有些偶戲的演出,操偶師不再只是幕後的藏鏡人,他們也分飾劇中的角色,擔任演員。但無論如何,就如同本刊文中所述:「偶戲之所以吸引人,因為它是一個奇觀,是賦予死物生命的奇蹟。」就如同劇場一樣,如何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觀眾的想像力隨著燈光起伏、舉手投足而起舞,就端看每個劇團說故事的本領了。當然無庸置疑的,隨著本屆臺北藝術節而來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絕對是說故事的箇中好手。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從一九八一年的地方劇團起家,到二○○七年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戰馬》,可謂是一「戰」成名,絕非「偶」然。不管是在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柏林等地,都激起觀眾的熱烈回響。而且還得到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戲劇評論圈」戲劇獎、「奧立佛獎」、東尼獎等榮耀加持,據說中文版的《戰馬》,也預估在二○一五年時,於北京、上海等地現身。所以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就從《戰馬》開始,到即將來台演出的《烏布王》,帶您一窺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創作點滴。 一樣從古早走到現代,來自北亞大陸的「呼麥」,也在世界音樂的風潮中後來居上,為樂迷所關注。這飛揚在大草原流傳已久的喉間吟唱,似乎和爵士、即興、噪音音樂、前衛音樂、甚至是電音扯不上關係;而遙遠的唐努烏梁海、阿爾泰山、薩彥嶺甚至是圖瓦共和國這些地理名詞,相信對台灣的讀者也是一抹模糊且陌生的存在。從音樂到地理,這些又有什麼理不清的牽絆?別急,就讓我們跟著今年國家兩廳院新點子樂展,與來自圖瓦的跨界女高音珊蔻.娜赤婭克,一同追尋那來自亞洲中心、既古老且現代的人聲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二○○七年,倫敦國家劇院推出《戰馬》,佳評如潮、票房長紅,不僅轉往西區商業劇院演出,進軍百老匯後,亦勇奪五項東尼獎,由史蒂芬.史匹柏改編的電影版本隨之上演 。 在《戰馬》的舞台上,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與真實馬匹同尺寸的戲偶,在出神入化的操偶技巧中,彷彿有了生命,令人驚嘆。而幕後負責偶戲設計與技術,就是來自南非的翻筋斗偶劇團。 翻筋斗偶劇團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由艾居恩.寇勒和巴索.瓊斯共同組成,團名Handspring源自兩人對俄國偶戲藝術家塞吉.歐伯薩夫的景仰歐伯薩夫認為,偶的靈魂活在掌中。 這個老牌的偶劇團初期以兒童劇為發展主力,後期的作品則關注於政治與社會議題。和南非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跨足美術、劇場、影視等領域的威廉.肯特里奇的相遇,則是該團的另一個轉捩點。 二○○四年,該團與西非偶戲團合作的《高大的馬》,首度嘗試大型動物偶一隻由兩位演員、踩著高蹺操作的高大長頸鹿偶,也就是這隻長頸鹿,讓英國國家劇院導演湯姆.莫里斯特來觀賞並探詢邀演可能,因此催生了《戰馬》,開啟了偶劇的新紀元。 從一個地區性小型偶戲團,到全球知名,跨國合作邀約不斷,翻筋斗偶戲團又有何不為人知的操偶密技?《戰馬》的一戰成名,對當代偶戲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在翻筋斗偶戲團即將為台灣觀眾帶來《烏布王》之前,本刊帶你一探其「掌中乾坤」!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打造「一匹馬」 到奔向全世界
搬上舞台的戲劇作品,多半從完成劇本開始,《戰馬》的創作過程則是從創造台上的戲偶開始,導演湯姆.莫里斯與翻筋斗偶劇團透過許多嘗試,打造出關節靈活、可以載人的馬偶,並透過多次工作坊的訓練,讓操偶師與演員掌握操偶及與偶對戲的技巧與默契,為偶灌入生命,也讓台下觀眾完全入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炭筆畫出走的戲劇場景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烏布 百種表述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偶戲奇妙變形 創造多元的歷史發聲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烏布王》,巧用偶戲元素,讓演出更貼近對於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證詞與關係詮釋。真人扮演的烏布王,還有用老舊物件延伸製作的奇幻動物角色,以及演出證人角色、以原色呈現雕刻線條樸拙的木製戲偶,讓歷史的辯證,創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延伸出深沉的省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相不能抹滅 藝術讓人重新面對
從馬康多到南非,偽善的統治者一再斷言:「這裡沒有任何人死亡」,彷彿只要真心相信著,歷史就能被抹淨;創作者們卻也一再帶著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論是文件記錄式的、魔幻寫實的、指桑罵槐的、引經據典的,都為我們貼補了被撕開的那頁歷史,讓我們保留了一絲「和解」的可能性。